“公园城市首提地,四川天府新区欢迎你!”2月10日,在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后,兴隆湖社区党委第一书记罗桑仁青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2018年2月,也是在兴隆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今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成都鲜明确立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加快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厚植生态本底

来成都追雪山成名片

“几年前,兴隆湖还没有这么多植被和水鸟,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打卡地了!”漫步兴隆湖边,罗桑仁青很是感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李白的诗句“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到去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成都“坐在家里窗边就能拍雪山”——绿水青山,这是世代成都人对生态文明朴素真挚的思考与探索。

如今,网页搜索关键词“成都 追雪山”,有超过400万条数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感受到变化的,还有一群特殊的“朋友”。“以前要拍到诸多珍稀鸟类,必须驱车到几百公里外的山野之地,如今,在城市里、在锦江畔,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摄影爱好者杜川说。根据最新记录,目前成都市鸟类已达到了530种,较5年前新增了60余种,成为这座“公园城市”里一道灵动的音符。

数字的背后,是一幅正在“生长”的城市生态地图。

东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景成势,沱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域;中部,锦江公园以锦江为脉贯穿南北4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以133平方公里的超级绿环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西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畅通城市呼吸的生态“绿肺”……

厚植生态本底。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7.5个百分点,优良水体比例提高29.2%。

发展路径选择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双流区中建材的展厅里,迎面摆放着一块迎客松主题的玻璃屏风。“这个玻璃其实是一块发电玻璃,而能够让玻璃发电的材料就是夹在中间的碲化镉薄膜。”展厅背后的洁净车间内,一条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正不停出片。

城市的另一边,80多公里外的金堂县,一个更大的光伏产业园区已经“落子”——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GW电池片产能,当后续三期项目全部建成,预计整体年产能将达到30GW。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双碳”的新形势下,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如何走好现代化之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今年1月,《成都市能源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发布,从能源消费、能源利用、能源保障等多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在构建绿色智慧交通网络方面,推进“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到2025年新增轨道交通运行里程20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拟新建200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产品等。

围绕“双碳”产业,青白江区正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目前已建成了多个院士工作站,引来了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力争打造全国一流先进材料创新发展高地。在金堂县,已建成了中西部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成都围绕“四大结构”调整创新探索,更多可及可感的成果正在转化。

生态价值转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成安渝高速简阳东出口下高速驶入禾丰连接线,两分钟就来到禾丰镇连山村地界。村口,“中国桃花源”几个创意大字引人注目。乡道延伸蜿蜒,清澈池塘微波粼粼,千亩桃林苍翠欲滴,川西小屋掩映茂林修竹间,绿水青山愈发衬托出“桃花源”的优雅别致。

“晚白桃刚刚出果子了,预计今年收入会翻一番!”站在果园里,村民李德辉笑得很开心。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如今正在崛起的“产业新村”,连山村的发展蜕变,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生态文明时代营城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成都还有很多生态价值转化的例子:锦江上的一艘木质画舫讲述了一汪清水带给市民美好享受的故事;猛追湾·香香巷通过营造宜居宜游“新社区”,讲述了成都市井生活的故事……

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成都把营造新消费场景作为其中关键抓手。打造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建成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培育夜游锦江、沸腾小镇等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品牌380个。

近日,《2021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成都位列第五,居西部中心城市首位。成都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9个区(市)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城市的生态与人文价值,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还有其提升带来的城市宜居、人才吸引、产业发展、创新集聚等多方面的价值。”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葛察忠认为,成都在公园城市的探索中正作出示范。

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成都,更多可阅读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态价值转化的物化载体,正加速呈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