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碰三艺,富不亲三人”是一句民间俗语,也是一句比较容易产生歧义的俗语,主要是对“三艺”和“三人”比较费解,各地有各地的解释,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的穷和富,都体现在图片上)

今人对“三艺”与“三人”的误解

我们今天对过去俗语的理解,往往是站在现代人的思维上,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注解。那不是真正对俗语的理解,虽然说也不算错,但应注明是“俗语今解”,或者说“俗语新释”比较恰当,古为今用嘛。现在很多自媒体上的文章都把俗语中的“三艺”解释为三类生意,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也是讲不通的,何况俗语说的是旧时代。既然“穷”,肯定就是家里没有钱,没有钱哪来的本钱去做生意?除非是摆地摊,或做小本生意,与人合作做生意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没有本钱,哪个愿意接受你入干股做生意?

今天,因为“穷”,现在社会打工的机会还是很多,只要辛勤劳动,经过几年的拼搏后,只要不乱挥霍,有可能摆脱“穷”字。而在旧时代,穷人只能给富人帮工,做长工的收入稳定一些,但只能勉强糊口,而做短工的人,很可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封建社会,自己又没本钱,能做什么生意?要做也只能做苦力,如做驿道或商道上的脚夫、挑夫、轿夫等就是靠出卖力气赚钱,还有的人给做生意的老板做小工、给财主做帮工等等,以养家糊口。因此,古代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可保家里吃饭无虞,比卖苦力要轻松得多,收入也强得多。

(穷人的谋生)

说到此句俗语中的“三人”,竟然有人冒出了“情人”之说,这真是一种历史穿越,还不如直接说“小三”更时髦一些。这样的称呼与古人没有半毛钱的系哦,就像现在的手机、微信、自媒体之类的新名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古代大多数的富人看中了那位女人,如果这位女人无丈夫,他要么凭借家财富有娶回来做妻子,要么纳为妾。那时的富人往往都是妻妾成群,还用得着到外面养“小三”么?即便养一两个“小三”,他们也承受得起。倒是穷人讨老婆都难,打单身的人多,古社会才出现“典妻婚”。穷人没老婆时,靠卖苦力积攒一些钱,签一纸“典妻婚”契约,也就是租人穷人的妻子三到五年,或借穷人的妻子一到两年,到家里过夫妻生活,到期退还,生了儿女归自己。而富人也利用“典妻婚”的合法规则,看中了哪人女人,无法娶时,就设法去租借,哪用得着养“小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民间“三艺”禁忌之说

对民间老百姓来说“艺”即技术、技能,俗称为手艺,把会手艺的人称为手艺人。“穷不碰三艺”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三”为实数

三艺就是三种手艺。不碰三艺,也就是说民间普遍对三种手艺的禁忌。有哪三种手艺是民间禁忌的呢?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地方因风俗不同,对学手艺的禁忌是有不同的。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所学的手艺能不能养家糊口,二是所学的手艺与当地传统道德方面有无冲突,三是会不会影响子嗣的繁衍(有的地方习俗认为学了某种手艺后,会无子嗣的迷信说法)。如有的地方说,穷死不当卖唱的戏子、饿死不学杂耍、不学倒贴钱的画艺;有的地方则把吹,拉,弹、舞、剃头、补锅、劁匠(阉割牲畜行业)、屠夫、巫觋(女为巫、男为觋)、偷窃(古为手艺)等等手艺视为禁忌。各地有各地的规矩和说法,我国民间没有统一的标准。

(木工手艺)

二是“三”为虚数

就是说“三”不是实际数字,是“多”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用法。如果将“穷不碰三艺”按这种方法来解释也说得过去。民间有句俗话“百艺百穷”,“百”也是一个虚数,是“多”的意思。这是说,一个人手艺学得越多越穷。古代民间以手艺养家糊口,贵在手艺的精,而不在多,民间有“学艺不精是害人精”之说。手艺学多了,难得精通一门,毕竟多才多艺,样样精通的人只是凤毛麟角。一些人看起来什么手艺都会,实则什么手艺都不学不精,让其去做事的人就很少,赚钱的机会就少,这样的人靠手艺养不了家。“穷不碰三艺”意思就是说,既然家里穷,学手艺就只挑选一门类学精就行了,就可以改变贫穷的家境。忌见异思迁,贪多嚼不烂,到头来手艺虽多,却不养家。

(剃头手艺)

古代民间不亲“三人”禁忌之说

“富不亲三人”就是说家庭富有,不要与三种人太交往过于频繁,太亲近了。与这些人亲近最大的害处是败家,也就是这些人会给家里带来祸害。这里的“三人”也有两层含义。

一是“三”为实指

地方不同,所指的“三人”也不同。如,俗语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看来古人禁忌与僧道交往。不同地方不可交之人的想法不一样,现则例举一部分:盗窃之人、赌棍、不孝之人、小人、恶邻、仇人、不仁不义之人、嫖客、僧、道等等,真是各有各的说法,不一而足。其实每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不免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主要是在与人交往中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好了,对家庭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不是致命的,不致于家败人亡。

那古代能使富家家败人亡的有哪三类人呢?民间普遍认为有三种人:

其一是贪官污吏。民间一些人暴富后,喜欢巴结权贵,借以提高自已在地方的社会地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贪官污吏一旦被查处,按封建社会的株连法,一人犯法,牵涉亲朋,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人恐官非诉讼缠身,破财事小,坐牢可让人九死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审案)

其二是匪盗。有些富裕人家为了自保,往往与匪盗暗中来往,甚至暗中相帮。而历代官府都有剿灭匪盗义务,一旦剿匪成功,与匪盗暗中有来往的人就是通匪,自然要受到封建社会残酷的律法惩办。像这种人家,主人被依法处罚,家财没收充公,家人被卖为奴。

其三是谋逆。谋逆罪是犯大法,封建王朝对谋逆造反的人是毫不手软,要株连九族,不但整个家族都要灭绝,而且相关的家族都要牵涉进来,包括与其来往的人也一并查处,不仅自己丢掉性命,整个家族也跟着一起陪葬。

二是“三”为虚指

“富不亲三人”的“三人”是指社会之中,与之交往亲近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灾祸的人。“三人”可以是三种人,也可以是七八种人,甚至更多种人,凡是认为不能亲近的人都包括在内,一句话就是民间眼中的坏人。

(民国时期犯人)

总之,要准确理解“穷不碰三艺,富不亲三人”这句俗语,就要从民俗传统文化的角度仔细分析,要结合古代社会背景来分析,不能想当然,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凭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