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标题:《淄博城市文化,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底蕴》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无论是旧城重建,还是新城的规划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政治制度与形式的变化使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显得更加强烈,这些为文化建筑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成员公共意识的上升,公民可望通过一些公共手

段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在政治领域,人们更愿意发出自己声音,同时也积极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在经济领域,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个人财富的积累,人们更加注重城市生活的质量,对公共设施的要求更加强烈;在文化艺术领域,人们渴望找到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把那些精神的果实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人们对于承载文化艺术的文化建筑有了更高的需求,期望这些文化建筑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在闲暇时间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

另一方面是二战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基础条件不同,但战后政治形式的变更、经济的强盛、建筑工业的崛起、局部的冲突等问题都影响了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尖端学科对工业与建筑来说愈发重要和技术至上思想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和污染问题。建筑思潮方面先后经历了现代派建

筑的繁荣和为解决技术至上给城市带来问题而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在战后最初的二三十年间,西欧和美国凭借发达的经济,使建筑走向了现代化,日本政府政策的改革,使其在现代建筑界异军突起,走在世界前列,第三世界的国家,在思想上实现了自我解放,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与地域性的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摒弃了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发展模式,转而走向了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

诚然这种转变是以由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支撑的。随着现代规划理念主导设计的新城的建成,一些基建、公建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然而我们却丢失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原来引以为傲的北京四合院、苏州的园林、上海的弄堂等宜人的尺度、特色的空间消失不见,有得只是世界各地相似的柏油路与方块组成的钢铁森林。如何延续城市地域文化就成了当今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的问题。

声明:文章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