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界限判定的重视程度,这种因素在家教行为中尤其重要,如果家长没有边界感,那么自己对孩子实施的家教,很可能就是不正确的。

而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事实是:很多家长确实在家教中没有边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仅14岁的“花朵”就凋谢了

还记得之前,在网上流传着一件令人们痛心的事情,一位年仅14岁的女学生,在一个没有人关注的深夜,留下了长达三页的遗书之后,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魅丽的人生。

而导致这件事悲剧产生的原因,就是父母的边界感太过缺乏。

据相关人员透露,该女生其实在平时并不像是一个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她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副乖巧的样子,并且学习也非常的好,平时的生活习惯也不错。

这么看来,她都是一个同龄人中的“翘楚”,但是在那天晚上,她将自己的压岁钱、借书明细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物品,整整齐齐的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之后,就默默地走了。

在她留下的遗书中,我们找到她离世的答案:家长对她的控制过度严重,从而导致“尊重”的缺失,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在这一刻因为超越边界,而变成了控制。

边界感丧失的影响:忽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

家长都是非常关爱自己孩子的,但如果家长没有了边界感,那么就会无限地扩大这种关爱,当关爱超出了应有的“边界”之后,就可能会变成一种对孩子的“占有”。

比如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规划未来”,让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思路来发展、来生存,并且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却从来没有去尊重过孩子的意见、想法,这就会导致孩子陷入一种失去自我的状态,导致孩子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其中就包括厌世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议】:家长平时要注意尊重孩子,当然,这么空口白话地讲,很多家长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孩子,这时候家长可以这样做:

  • 将孩子视为同龄人来对待。

  • 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言行举止。

  • 要明白,孩子也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的思想或将比家长得更为优秀。

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有言“父母的伟大,在于为孩子牺牲了一切”,这句话,看起来十分的令人心潮澎湃,能够从中感受到身为父母的那种牺牲精神。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因为“牺牲一切”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边界感。

这是一件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小明已经16岁了,本该在学校努力读书的他,却辍学在家,并且整日上网,不思进取。

在别人眼中,小明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屡屡离家出走,甚至还出现过自我伤害的情况,无数次地来到过医院的急诊室。

父母面对孩子的此般情况,也是非常的心急,于是就求助于相关的心理机构,而小明对机构人员也非常的抵触。

不过,经过专业人员的奋力努力,终于让小明进入了学校读书。

本来,很多人都认为小明在学校肯定待不下去,因为如此“顽劣”的孩子,怎可能安于教室?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很好,完完全全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之前的小明会是那般的叛逆。

后来,机构人员找到小明了解原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小明的上网、离家,以及自我伤害等行为,其实都是为了摆脱父母的“关爱”,实现自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边界感丧失的影响:忽视对孩子应有的信任

当家长的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是“孩子”,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不会、不能的孩子,但其实,伴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自身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地增长,而这个过程,就叫做成长。

但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无论孩子多大,都以一种看待婴儿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让孩子做这个、不让孩子看那个,对孩子完全没有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相信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最终让孩子丧失自理能力,丧失自立的机会。

【建议】: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学会给予孩子应有的信任,当然,作为家长不仅仅要信任孩子的能力,还需要信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去自主地探索与发展。

  • 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将会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得到发展,比如孩子可能一岁前不会走路,在一岁之后很快就会走路,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这样大的改变,是很多家长无法认识到的,但是它就发生在孩子身上,是那么的真实。

  • 相信孩子的决定,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根据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来对某件事物做决定,他们的思维并不是完全“幼稚”的,他们的立场和角度有时候比大人更加的成熟。

结语

曾经有位老人对自己的儿子说“你就算是七老八十,在我眼里也是个孩子”,这句话让无数人感动,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无尽的亲情与爱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岂不是家教中边界感缺失的典型吗?家长能否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能否认识到孩子或将比家长更加的正确、有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所以,家长们要适度控制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边界感具体化,让孩子有“呼吸”的空间,这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才是真的关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