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廷辰

在主要国家中,谁能够较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可在21世纪大国博弈中占据优势。本文认为,要遏制老龄化趋势,关键须依靠政府发挥“集体理性”,提高生养子女的净收益,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生育补贴。只要凝聚起足够的政策关注度和社会共识,未来我国完全可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效果最好的国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较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变量,是影响21世纪大国竞争的因素之一。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人口老龄化问题再度引起我国各界关注。

现状:我国已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根源于低生育率。一般认为,如果总生育率(总生育率指该国或地区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低于2.1,新生人口便不足以弥补父母数量。如果总生育率持续低于2.1,即使总生育率能够保持稳定,出生率[出生率指该国或地区人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数量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也会逐年降低,将会出现总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上升三个特征,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我国总生育率于1992年跌破2.1(1.98),1995年后长期维持在1.6~1.7。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我国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印证了这一判断。当前,我国人口现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下的三个特征。

第一,总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2010—2020年间总人口增长了5.38%,增幅低于2000—2010年(5.84%),明显低于1982—1990年(12.45%)和1990—2000年(11.66%)。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964年后,我国15~64岁年龄段(此年龄段一般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攀升,自1964年的55.75%升至2010年的74.53%,“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本次普查发现,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但首次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降低5.98个百分点),这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第三,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从前几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5岁以上(一般被视为老龄人口)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我国生育率降低的成因

两种常见观点

关于我国生育率降低的成因有多种看法。有观点认为,根源在于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人口出生率的确由2015年的12.07‰升至2016年的12.95‰,但此后又逐年降至2019年的10.5‰。这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但已不是当前影响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未来,即使完全解除生育限制,也难以彻底扭转老龄化趋势。

另有观点认为,我国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主要是因为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子女抚养成本高。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大城市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但为什么在房价较低、工作压力较轻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同样出现了出生率的持续下滑?另外,从我国历史来看,生养子女成本高并不必然导致低生育率。例如,过去60年间,我国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时间段为1962—1965年(每年不低于37‰),但该时期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生养子女的经济成本虽然绝对值较低,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并不低,人们即使缺衣少食,生育意愿依然较高。

“养儿防老”必要性降低是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的根源在于生养子女的净收益下降,导致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降低。年轻人之所以愿意生养子女,原因在于生养子女的收益大于成本。收益超过成本越多,意愿便越强,反之便越弱。

生养子女的收益有哪些呢?可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实现家族延续,传宗接代。也可从心理角度来看:获得家庭幸福感,享受天伦之乐。各国情况各异,就我国而言,“养儿防老”的现实需求,可能是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年轻父母在生养子女过程中,需要付出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可以视为一种对金钱和人力资本的储蓄;子女长大成人后,又会付出金钱和时间来赡养年迈的父母,这可视为对父母当年所储蓄金钱和人力资本的偿还。

“养儿防老”并非唯一养老方式,但在我国封建时期,金融产品匮乏、金融业存在严重道德风险、纸币通货膨胀率高,年轻人无法将其收入借助金融工具妥善储蓄。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医疗陪护产业,老人难以通过市场购买医护服务。在此情况下,“养儿防老”便成为最佳的人力资本储蓄手段和养老方式。因此,年轻人往往具有很强的生育意愿。

“养儿防老”模式曾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多子多福”(婴幼儿长大成人概率低,多生子女才能确保存活数量)、“重男轻女”(女儿出嫁后无法赡养亲生父母,儿子结婚后却可以新增儿媳共同为公婆养老)等观念深入人心。此外,社会价值观高度强调“孝”的重要性。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可视为一种对父母储蓄的“刚性兑付”。当年迈父母无力约束年轻子女时,通过道德准则、社会舆论和法律规定来督促子女赡养父母。如果没有这种“刚性兑付”,生养子女的净收益就会下降,年轻人就不愿生养子女,人口繁衍、社会稳定的根基就会动摇……

本文编辑:孙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