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入库的22万余份遗嘱中折射的,是慎终追远的中国人逐渐变化的生命观。

此次数据中最明显的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立遗嘱行列,白皮书首次公布了“00后”的立遗嘱情况。在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自带反常性的话题很快就冲上了微博热搜,短时间里达到2亿多阅读量,引起了16000次讨论。这其中折射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补的一门课——死亡教育。

1、 忙着立遗嘱的00后?

所谓“遗嘱”,是指一个人在生前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做的个人处理,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总是对死亡讳莫如深,“生死不可轻言”,死亡观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观。医院往往倡导医生们用理性的语言来谈论死亡,而我们却没有文化语境中的死亡探讨,教育中也缺乏这样的课程,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将经历的事情。

事实上,年轻人立遗嘱并不新鲜, 2017年,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204人,较去年相比增长了80%。

年轻人立遗嘱,有必要吗?其实这并非杞人忧天,除了新生代的观念开放之外,影响他们的,还有非常严重的青年健康问题。

2021年元旦,年仅25岁的《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猝死,之后有媒体报道了23岁女员工凌晨1点猝死的噩耗。看似遥远的死亡,离年轻人其实很近。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根本原因,但在这些原因之外的年轻人对衰老和死亡的自我教育,更值得我们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焦虑、孤独和不稳定”成为了最多的情绪,无论是底层崛起的逆袭梦还是“佛系躺平”的“陶渊明式”情怀,背后承载的恰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 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其实,对于立遗嘱,即便是老年人中,以公证立遗嘱的比例也不算多,有很多老人或因为忌讳不愿意立遗嘱,或因为子女反对立遗嘱,结果导致需要立遗嘱时已经无法完成,数据显示,每年因身体健康问题导致无法订立遗嘱的老人比例高达64%。

面对死亡和衰老,Z世代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不仅“不婚族”屡见不鲜,交流如何对抗 “初衰” 的年轻人们还在社交媒体中自发形成了专门交流的小组,分享自己的经验。

很多小组还发展为年轻人交流健康的信息园地,例如豆瓣的“适老化改造促进会”小组,组员人数近23000人,几乎都是年轻人,在这里,他们称呼彼此为“未来的老人”,大家在帖子中或畅想退休生活,或对孤独老去而感慨,让大家达成共识的,是时间——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

相比于年轻一代的“朋克养生”,事实上,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程度最高的是富人和中产,手握财富而又能明显感受岁月流逝的他们,在对抗老化这件事上尤为热衷,而他们往往会选择最新的生物科技。

2019年,地产大亨潘石屹在微博晒出一组照片,表示服用了β-烟酰胺类研究成果之后“指甲长得很快”,类似的富豪不在少数,事实上富豪和中产面对最前沿的生物科技,有足够的实力第一时间获取,2019年中信证券研报显示,该物质的市场空间已达到了304亿,其中多数购买了由中产组成。

以该领域行业龙头港基因为例,在2017年11月受邀进驻京 东后,其旗下单品“艾木茵”不仅两次脱销,还数次夺得健康赛道的销冠,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评价达到数万条,正面评价达97%。

事实上,不仅是“艾木茵”,多数门槛相对较高的新锐抗老生物科技品,消费主力也都是中年用户居多,当然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年轻人在对抗时间上的消费占比也在逐年提升,面对2025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2.1亿的数字,老龄化,成为了每个人都无法忽视的事实。

3、 直面时间,如何正确看待生死。

诚如北大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所说:“医疗观要调整,要把痛苦的接纳和对生死的豁达包含进来。”尽管我们都倾向于避而不谈,但我们都知道它终将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年轻人愿意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立下遗嘱,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思想解放。00后们有一天也会面临每一个老年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新一代人能够尽早形成开明的生命观,对于未来老龄化社会的稳定,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意识到自己在走一条必定有终点的路,反而更有利于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更能让我们学会珍惜,不论身处什么年龄阶段,死亡教育都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