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典型案例:先听别人把话说完

爱抢话的李依隽

依隽是一个急性子兼快嘴,脑袋里想到的,就想在第一时间把它给说出来。

初识的人觉得这孩子聪明,但时间长了,又受不了她那子弹一样的语速,以及散弹般的思维。

午休时间,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小时候的事,李依隽的声音最大最响。

每个人说到某一点的时候,总是她抢过话来,哇哇哇地开讲她小时候的某一件事。

依隽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活跃敏捷,同事都说她适合做节目主持人,而且是娱乐节目的主持人。

依售笑着说她当年考中国传媒大学因为三分之差而没进:

“否则,我现在一定在电视屏幕上与大家见面,办一档节目“依隽开讲”,没准成了名嘴呢。唉,那三分啊!”

由此,话题一下子跳到了当年的高考一役。

再而跳到大学之差别,李依隽怀着对传媒大学的向往讲到了她的母校,再到她的初恋,再讲她与初恋惨痛分手之后,她现在所在的城,城里的小吃,市里的美食节见闻,流动公厕,沙漠,绿洲......

最后,有人就笑了:“我们怎么扯这么远了,怎么扯的?”

大家把话题回溯一下,发现,每每是李依隽抢话所致。

“李依隽,你思路太活跃了。”同事们笑着说

“你的脑子里就像有一个遥控器,只要按一个数字,就会变出一个频道来,我们都得跟着你的思路跑,都插不上话了。”

李依隽很得意地笑,人人都说她聪明,语言能力好,这样的评价是让人陶醉的,陶醉得让她忽略了一些事实。

作为办公室的话把子,如果作为闲聊,只要有她就不愁没有话题。

可是,

办公室毕竟不是茶社

,话把子李依隽也有出岔子的时候,当然,

祸从口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多必失

李依隽供职于一家文化公司,做图书编辑,活跃的思维,伶俐的口才,人也上进,很得总编的赏识,有什么事都会带上她。

这次公司到本市一家大公司商谈一个合作项目,出一套企业文化方面的书。

老总原来是大学老师,后来下海经商,很成功。

席间,老总“你们是文化人,我是商人,不过,当年我差一点也进了你们这一行,那时还在大学当老师,省委宣传部要我去,我没有去。”

“幸亏您没去,您要去,没准早就被双规了”李依隽说,其余几个人都一愣。

真没想到,她嘴里冒出这样一句来。

“她的思路总是跟别人不一样。”总编在一边打圆场。

李依隽也说了一句:“一般双规的人都是极有能力的人,只不过使错了方向。”

“呵呵,”老总大笑起来了。

“年轻人,有个性,我很喜欢。”老总对李依隽很赞赏,与她聊得很投机。

为了活跃气氛,依隽不停地说话,把她的口才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那一天可谓宾主尽欢,一直处在兴奋状态下的李依隽根本没发现总编脸上的一丝不痛快。

总编事后说“那天我们是干嘛去的?在一个关键时刻,我本来要谈谈合作的事的,可你尽在那里不停地抢话,就把话题给引到别的方面去了。”

李依隽很茫然,她只记得那天她与老总谈笑风生,根本不知道总编在哪个环节上曾经有过想说话的样子。

此后,总编再有商务会谈,就不怎么带她了。

好吧,好吧,李依隽想,我就做好我的编辑得了。

更大的郁闷

李依隽手上有一本书稿,她连加了两个周末的班,按总编的意见修改好了后拿给总编看,然后忐忑地等消息。

“你改得不到位。”总编说,“你究竟有没有听清我当时的提议啊?”

李依隽一愣,她觉得很委屈,按照她的思路,她觉得这一稿已经很好了,并且她自己确实按总编的思路作过一些修改,他为什么没看到呢?是不是他根本就没看呢。

“那你究竟有没有看过我的这一稿啊?”她脱口而出。

总编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有惊讶也有不满。

李依隽此时已经气得不行。

“算了,这个我不做了。”这就是她的风格,那一瞬间的泄气里她就是不想做了,于是就在第一时间里说了出来。

3秒钟之后,她开始后悔,而总编已在那边也生气地发话了:“不做就不做。”

李依隽的心冷到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照镜子,看那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又到办公室午休时间,大家聊起最近看的节目,谈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那些名嘴名角,风格各异,同事们也各有拥戴。

李依隽心情低落,没有参与,所以话题单线条地进行着,进展缓慢,倒是很深入。

谈到了某位已过气的主持人,同事小芸不屑地说:

“这人一张嘴啊,厉害的是,我有一次看电视,是人家在请他做嘉宾,访谈他,结果成了他在那里主持了,完全是反客为主。”

“对呀,他主持节目,最好就一个人,如果是合作,就和另一个节目主持人抢话。

你说一大爷们,人家话没说完,他抢什么抢啊,抢过话来不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风趣幽默,一点风度也没有。”

“是啊,人家谁不知道你能说啊,你也不必那样抢话啊。

有一次,大概是他的搭档没让他抢话得逞,听说他到后台对那个主持人发火了,把人家小姑娘都气哭了。

抢话。抢话。

好熟悉的一句话啊,对了,那天总编也是这样说她的。

李依隽突然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天在酒席上,自己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让总编都说不上话的情境。

难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像那个主持人一样,是一个喜欢抢话、自以为是的不受欢迎的人吗?

她出了一身的汗冷,离开热闹的同事,到总编办公室去敲门。

与总编打过招呼,她先就自己的态度道歉,然后把自己对于那本书稿的思路作了陈述,这一次,她说得很慢,经过了头脑的过滤,真的是理性得多,有条理得多。

总编也跟她细细地谈了自己的思路,李依隽静下心倾听,终于清楚理解了主编的思路,那是自己在争于抢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的,按总编的意见再完善,书稿就更好了。

人家其实是为了自己好,自己偏偏还不领情,李依隽觉得很不好意思,向总编道谢。

“你要快快地思考,但要慢慢地说出来。”

总编笑着对她说。

李依隽把这句话记下来,要用它做电脑的屏保。

当然,她不会变成沉默的人,但是,她知道了,她会在说一番话之前先过过脑子,让语言不再像子弹一样嗖嗖嗖地射出来,误伤自己或者他人。

美国著名沟通大师米尔顿·赖特认为,人际交往中的有效沟通应该是这样的,说话,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己说给别人听,二是听别人说,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只顾着自己说话,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的人,会让人讨厌;

只知道听别人说话,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人,则会受到忽视。

(在主张个性彰显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习惯于表达自我,而无心倾听别人说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倾听别人尤其重要。)

换句话说,说话的艺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倾听和让人倾听。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倾听,也懂得让人倾听的人。

从沟通心理学角度而言,倾听意味着接收信息。

当你接收了足够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在案例里,李依隽只顾自己说得顺口,说的话得罪了上司,在上司眼里,自然难以留下好印象。

其次,她不断抢话,忽略了谈话开会的本义是收集每个人的意见,而不是让一个人表现。

最后,人的思维是很迅速的,在表达语言时候需要经过适当的过滤、调整,说的话才会严谨,经得起推敲。

说得多,但可能有效的话只有那么几句,那么完全可以考虑清楚了再精炼扼要表达。

这也就是案例中所说的:“你要快快地思考,但要慢慢地说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在下方留言、转发分享!

#职场#

#职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