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也说停就停,会给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产业,带来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那么,加强中国AI基础技术的安全系数,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确实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呢?我们不妨先从逻辑和全面的视角,来梳理一下中国AI基础技术的真实面貌。

人工智能的“函谷关”

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的函谷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深度学习框架就如同AI的“函谷关”,能够对AI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底层制约,所以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行。

首先,突如其来的直接封锁,并非完全不可能。海外科技企业也会随着局势变化而调整平台开放策略,比如GitHub此前就曾突然限制过古巴、朝鲜、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家用户访问。

而AI基础技术平台上,承载着大量AI数据集、文档、代码、模型和核心应用,涉及到民生、安防、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等核心事务,一旦海外开源断供,带来的商业损失和安全风险,会直接影响国计民生。从这个层面来说,AI基础技术即深度学习框架的国产化是势在必行、不容有失。

当然,或许你会觉得没有极其重大的冲突,就不会导致封锁。但中国有句话叫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有才能难免会引人猜忌,而众所周知,中国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重视,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随着中国AI越来越发达,必然会引发海外一些国家的猜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过去5年来,美国就一直致力于加强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议员汤姆·科顿曾公开声明,中国留学生来美国学莎士比亚就够了,不需要学习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海外政治家对中国AI发展过快的焦虑,可能成为封锁开源AI的“欲加之罪”。

这样的制裁虽然可能遭遇全球技术人士的谴责,但其实遏制方式并非只有直接封锁这一条路。通过停止更新、高额收费、搞差异化对待、排斥中国AI企业等,都会拖慢中国智能化发展步伐。

这并不是不可能。有媒体就提到,即使正式的开源软件可以自由使用,但有代码的作者有理由拒绝特定人群使用,而已经有作者在社交网站上发帖讨论是否禁止俄国程序员使用他们的代码。

守住AI的“函谷关”,不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是中国产业能在数智化浪潮中顺利前行最重要的基础。

中国AI的“安全锁”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中国AI基础技术现在有一较高下的能力吗?毕竟不能因为一些未雨绸缪的猜想,而牺牲真材实料的技术能力与开发效率。

幸运的是,中国AI领域在深度学习框架这件事上吸取了历史教训。很多中国AI科技企业都相继研发并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百度飞桨(PaddlePaddle)就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并开源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此外还有华为的Mindspore、腾讯的PocketFlow,阿里巴巴的X-Deep Learning,旷视科技的天元(MegEngine)等。

目前,确实是无需担心深度学习框架被“卡脖子”了。

不过,故事还只是刚刚开始。在人工智能的科技竞赛中,对国产开源框架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人有我有”,当个临时“备胎”。还需要“人有我精”,表现出比海外开源框架更优秀的能力。

来源: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