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羽田

问“老合肥”准知道,合肥有个镇淮楼。根据记载,镇淮楼是古合肥城的北门楼,淮水、肥水都在楼外绕城而过,历代文人曾为它题咏了许多诗篇,突出的诗句有:

“吴楚当窗见,云山入槛低。”“台临河水曲,楼敞夕阳偏。”“天半高楼谁筑成,画阑朱栋依虚明,”……。

在过去,每天早晚,还有人在楼上呜呜地吹起号角,报告时间,在合肥八景中,它就叫“镇淮角韵”。

诗人也许夸大了镇淮楼,说它是“天半高楼”“云山入槛低”,其实,它只有五丈二尺高,比起现在合肥的许多高楼大厦,实在差远了。

镇淮楼早就坍塌了,全部拆除是在1931年,离现在只有二十六年时间。如果问合肥人镇淮楼遗址在哪儿,他会说,就在现在的淮河路和宿州路的十字街口。你也许感到奇怪,不是说镇淮楼就是城北门吗?不错,是城北门!不过,那是在宋代。当年的合肥城是很狭小的,从宋时起,才逐渐扩充加大。现在还不知道合肥城建立在那(哪)一年,最早的城是什么样子,但我们知道在汉代司马迁著的“史记”上就已有了合肥县的记载了。三国时,曹操为了对付东吴,派刘馥担任扬州刺史,来合肥上任,他见到这儿有一座空城,就加以修理,防御东吴进攻。在宋孝宗乾道间(公元1165—1171)郭振任淮南西路,曾大大扩充城池。在此以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城墙旧址的规模,镇淮楼也才算是城内中心区的建筑。

合肥城不仅是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城池,而且在历史上还有值得合肥人引以为荣的事迹。根据现在看到的修城碑记,就知道在宋代,曾由抗金名将杨沂中和刘錡领兵,在城东击溃了金兀术的疯狂进攻。

在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农民起义的军队对城池的进攻及洪水的为害,统治者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曾不断加以修理。据清乾隆年间知府王宬修城记记载说,仅这一次修城就用去白银达十一万四千三十余两。统治者对当时合肥人民的剥削可以想见。

1949年元月21日,是合肥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合肥城解放了。几年来合肥城市的面貌在不断改变,新的建筑,新的街道在不断增加,如果说,两千年来合肥城有着一点变化,那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变化,而解放后七年的变化,却是根本的变化,因为这座亲爱的大城永远属于人民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1957年5月7日《合肥日报》第三版。

封面说明:1957年,包河公园一角,陆仁生摄。

本期编辑:淝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