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潇洒飘逸,超凡脱俗,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黄庭坚的人间清醒来自其七岁时的警世诗《牧童诗》。

可是,才华横溢的他最终还是走上了仕途之路,22岁进士及第,先是任汝州县尉,后因在学官考试中力拔头筹,担任国子监教授。

其人品才学不仅深得文彦博赏识,苏轼更是极为赞赏,称其为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两位文学大家开始了素未谋面的书信往来,也为其之后的坎坷仕途埋下了伏笔。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秋,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黄庭坚被免去了国子监教授之职,前往吉州(今江西泰和县)赴太和县任。

赴任途中,因遇风雨而被滞留池口(安徽贵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名为《池口风雨留三日》的七律。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这次无辜受牵,使得心怀壮志的黄庭坚极为抑郁,而那归隐情怀则再一次眉头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宋 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简译:

贵池这个地方接连三天都在刮风下雨,往日车水马龙的街市如今门可罗雀,贵池城里的人们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

烟雨迷蒙中极目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波涛翻滚着流向远方,两岸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则如一只心事重重的白鹭。

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其鱼的鲜美可口,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为时光里的过往,暮色降临,还是坐到窗下读我没有读完的书吧。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抒怀之作,写景淡雅,用语清新,典出新意,且能在寻常事物中予以名理,是诗人旷达超脱人生情怀的写照。

诗题写出地点和停留的原因,连日风雨,船行受阻,诗人被滞留在长江边上一座名为贵池的孤城里。

首联写景,“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虽凄清冷寂,犹有烟火人家。

瑟瑟秋风裹挟着绵绵秋雨,长江两岸烟雨迷蒙,冷风凄雨中,贵池这座小城,显得越加的寂寥。

云未开,雾不散,雨难收,市集歇业,前路不通,诗人被迫滞留在此,和小市人家一样,每日淡饭素菜聊以度日。

在这座偏远的小城里,没有朝堂的纷扰,没有权力的倾轧,质朴,静谧,虽粗茶淡饭,却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此联虽是写景,但是字里行间,却隐约流露出了诗人的热爱和向往,归隐之心若隐若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颔联借物抒怀,“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闲居驿舍,极目远眺,江水滔滔东流,那两岸逶迤的山岭,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双属玉鸟,而近观又似心事重重的白鹭。

属(zhu)玉”即鸀鳿(zhú yù),一种形似鸭子但比其大的水鸟,脖长目红,通体紫红色。

“舂(chōng)锄”就是白鹭,因为其啄食的姿态好似农夫舂锄,所以就得了这个名称。

白鹭这种鸟通体洁白,给人清高闲雅的印象,可诗人为什么说它身闲心苦呢,实则是其彼时的心境使然。

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写白鹭,细思却是寄寓了其自己的身世之感,他本无心参与朝党之争,却被无端地卷入其中。

他虽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自哎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少。”

他也想学那只超凡脱俗的白鹭,归隐山水田园,可他“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迫于生计,又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颈联抒情言志,诗人偶然看到“翁从旁舍来收网”,想到《汉书 董仲舒传》中的“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之句,心有所触。

于是反用其意,由网联想到鱼,不由得发出了“我适临渊不羡鱼”的深沉感慨,表达了其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尾联以达观之语作结,因为“俯仰之间已陈迹”,所以“暮窗归了读残书。”,既然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那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俯仰之间”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形容时间极其短暂,“陈迹”就是过去的事情。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唯有静心读书,才能不被世事所纷扰,这也是诗人超迈脱俗胸襟的写照。

写在后面: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放下世间扰扰,抛却利禄之心,黄庭坚这颗归隐之心从未放下。

可是,这个与苏轼齐名的著名文学家,究其一生也没有从宦海沉浮中解脱出来,他游学在苏轼门下,与苏轼亦师亦友。

纵是无辜受牵,羁旅漂泊,一生坎坷,也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只语,且一生尊苏轼为师。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黄庭坚亦如老师苏轼一般,因为拥有超脱旷达的胸襟,所以纵是风雨人生,亦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庭坚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