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高晓松

歌曲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诉说人心,高晓松的音乐更是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一首《同桌的你》成为了无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青春。如若不是高晓松的性格使然,他不会走进人们的内心。是什么成就了如此自由随性的高晓松,是他的母亲——张克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乱时被赠人

张克群出生之际,赶上了社会上著名的战争:二战。在二战正值火热之际,张克群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兴奋,反而父母非常苦恼,父母此时正在逃亡之际,常常一日三餐吃不饱,穿不暖。对于刚降生的孩子该如何是好:不能总带着孩子躲躲藏藏,这样很可能要了孩子的命。年幼无知的张克群不知父母所想,只是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乱糟糟的环境。

幼儿异常天真,张克群的父母张维和陆士嘉经过再三决定,先将张克群送给当地人,以保全性命。当炮火再次停下,张克群的父母离开躲避点,将孩子送给了一对德国夫妻。两人亲手将孩子送出,心里虽然疼痛,但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恋恋不舍地看了孩子最后一眼,他们离开了。

张克群的父母是对的,他们虽然承受了与孩子分离之苦,但是张克群确实在德国夫妻的帮助下顺利地成长起来。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克群也逐渐懂事了。在张克群四岁的时候,德国的养父养母告诉她:

“你的亲生父母并不是我们,他们在很远的中国北京,你若是想他们一起生活,你可以去找他们。”

养父养母的话让张克群呆愣住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告别养父养母,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辗转多地,他们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得到了一些就会失去一些,张克群回到了家乡,但她也失去了养父养母,当她回到中国北京的家后,她与养父养母再无联系。

梁思成的学生

在张克群的北京居住区,她有两位非常知名的邻居,那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因为这层关系,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张克群的印象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因为基因问题,张克群从小就爱学习,成绩很好,在某些事情上她几乎可以说是一点就通。对于张克群的聪慧,张克群的父母非常高兴,他们不想拘着女儿,让她按他们的意愿去学习。张克群即将面临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对于选什么专业,张克群十分迷茫,但是父母也没有给予意见,所以张克群就盲选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外语专业俄语。

在张克群为自己的选择高兴之际,她碰见了自己的邻居梁思成。梁思成听见这件事情十分不赞同地对她说:“不如你试试建筑学专业?”其实,梁思成说出这话并不是毫无缘由,梁思成曾经看见张克群画画,他觉得张克群的画工非常好,十分适合建筑学。

经梁思成一点拨,张克群突然明白,或许自己真的喜欢的是建筑学,而不是外语专业。最终,她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改入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学。

张克群入学清华大学建筑学知识时,梁思成正在清华大学任教,自此,张克群成为了梁思成的学生。正如梁思成所说,张克群在建筑学上拥有很强的天赋,不久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张克群一直从事建筑系工作。如果说是父母的放养和梁思成的教导成就了张克群,那么张克群对高晓松的教导亦成就了他。

基于父母的影响,张克群对自己的子女教导十分宽松,几乎都是放养式。然而,正是这样的教导让高晓松形成了自由洒脱的性格,说出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洒脱的话。

高晓松的成就我们知道,但你是否知道,张克群其实还有一个女儿,名叫高晓江,高晓江并不如哥哥出色,但好在她有一段幸福的婚姻。

1988年,高晓江决定和一位德国男人结婚,将此事告知母亲后,等待母亲的到来,张克群看着女儿即将成亲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刻,她想到了同在德国的养父养母。她想再见一见他们,再说一说埋藏在心底里的思念。为了完成心中所想,她给养父养母写了一封信。

不久后,养父养母收到了这封信,并在婚礼举行当天如期到达。这是隔了半个世纪后,张克群再次见到养父养母,此时,养母已经九十多岁了。一眼万年,隔了半世纪,没人认不出谁,他们永远地活在了对方的记忆里,只等再相见那一天便相认。目光相接,眼泪便无声落下,激动过后,她们一同见证了高晓江的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礼过后,张克群再次告别了养父养母。半个世纪才相见令人泪目,但分开总是让人痛苦。这一别,见得次数少了,张克群回国后,仍然跟养父养母联系,哪怕最后养父养母已经去世,她还跟养父养母的家人联系。

张克群的经历虽然坎坷,但她的人生也走向了不一样的人生。或许没有这些经历,她也不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和不一样的高晓松、高晓江兄妹。当张克群到了退休的年纪,她定居在了美国。在美国生活期间,她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将自己一生都用纸笔记录下来。

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有别样的精彩,张克群也不例外,张克群的人生经历为她带来了丰富的人生故事。对于我们来讲是故事,对于张克群来讲又是什么呢?我们无从可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些会一直藏在张克群的心里,充斥在张克群人生的每个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