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丝虫病的病原以成虫为主,在感染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与血液中的微丝蚴无关。病灶的发展与丝虫种类、机体免疫反应、感染频度、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的数量、成虫的寄生位置、是否存在二次感染等有关。

01

丝虫病的简介

1、幼虫进入体内到成熟阶段,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虫体子宫内的排泄物、虫体的裂解物、虫体的分泌物等,都会导致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和全身的过敏反应,主要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丝虫热等。后期主要是由于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继发性的菌感染所致。

2、目前认为,病理变化的发生与免疫机理有关。淋巴系统的损伤与免疫反应相关,急性淋巴管(结节)炎属于 I、 III类,而阻塞性丝虫病属于 IV类。初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管中充盈着粉色的蛋白液及嗜酸性粒细胞

3、继之,淋巴结及淋巴管发生肉芽肿性反应,肉芽肿中央可见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以纤维、上皮细胞为主,并有大量的淋巴、浆细胞,与肺结节相似。息肉或纤维栓塞是因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内膜增厚及纤维化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淋巴管最后出现纤维索,这是一种淋巴管阻塞性炎症。淋巴系统的堵塞会使远端淋巴管内的压力升高,从而引起淋巴管弯曲,甚至破裂。淋巴液体进入周边组织和脏器,其临床表现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淋巴液在组织中停留时间长,由于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会不断的促进纤维组织的增殖,从而导致皮肤变厚、变硬,从而导致象皮肿。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继发的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象皮炎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导致局部的溃疡。

02

丝虫病发病过程的阶段和类型

1、斑丝虫病的发生可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微丝蚴血症期、急性炎症期(急性丝虫病)、慢性闭塞期(慢性丝虫病)。丝虫病是一种由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浆膜腔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仅有马来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这种疾病是通过吸血的昆虫传染的。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其寄生位置有关。早期以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为主,后期以淋巴管堵塞为特征。临床上主要依靠血液和皮肤组织中的微丝蚴的检测

2、丝虫病有急性、慢性、隐形三种类型。

(1)急性丝虫病的表现与寄生虫的部位有关。如果是寄生虫,会导致附睾炎、睾丸炎等疾病。以下肢为主要寄生虫,可引起淋巴管炎皮炎等疾病,以皮下放射状放射线为主。皮肤表面红肿、反光、灼痛感是由于皮肤表面的淋巴细胞发生炎症所致。也有一些人会出现周期性的寒战,伴有高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慢性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因丝虫堵塞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水肿、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除了以上的病灶,乳腺中的丝虫结也是妇女最普遍的临床表现。另外,眼睛的丝虫病也是相当普遍的。内脏、躯干、四肢的肉芽肿、心包炎、血痰、胸腔积液等。

(3)隐性丝虫病的主要症状是晚上出现疲乏感、低热、哮喘等,白天时症状会减弱或消失。丝虫病的诊断主要有病因血清学两种。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微丝蚴,最好在晚间9点至凌晨2点之间;尿、淋巴液中有无线虫,或在病理组织中观察,并使用 DNA探针进行检测。前者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及抗原。

03

乳腺丝虫病的病因及防治

1、乳房丝虫病是由被丝虫叮咬后引起的。

2、致病机理:被丝虫叮咬后,微丝蚴侵入淋巴管,微丝蚴和成虫侵入乳腺淋巴管,导致丝虫性淋巴管炎、淋巴管内膜炎、嗜酸性肉芽肿等多种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成人乳腺淋巴管非常丰富,淋巴在乳腺小叶和乳晕下分布,大部分淋巴通过淋巴管干流入胸部外侧的腋下淋巴结。所以,乳腺癌发生于乳头外侧上象限的可能性更大。

3、乳腺可能有单一或多个小结节,多数在上乳头上象限,中心或外下象限次之。肿瘤大小不等,多见于皮下或浅表组织,通常侵犯一侧乳房。早期质软,活动良好,但生长缓慢,皮肤浅红,有轻微的疼痛和触痛,同时伴有腋下淋巴结,并伴有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少数因肿瘤靠近皮肤,与皮肤粘连,呈现桔皮样变化,容易被误诊为乳房炎性肿块。后期,因病变纤维化和钙化,使结节变得坚硬,行动受到限制,容易被误诊为乳癌、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有丝虫性结节的患者,如果是在有丝虫病的地方,则是乳房外上象限的表浅、质地较硬的皮下结节。需要咨询是否有乳腺炎症和丝虫病。男性有时也会发现这种疾病,尤其是在流行区域,对于男性乳房肿块,不可忽略。

04

主要的预防方法

1、做好防控工作,开展了对丝虫病的全面调查和调查。

2、消除蚊虫孳生地。倡导大众使用简单的蚊虫防治措施,进行思想上的转变,转变群众不爱干净的观念,并切断传播途径。要让民众了解丝虫病的危害及根除的重要性,让民众自觉接受检查、治疗。

3、加强对疫情的报告。对普查灭蚊工作、阳性人数、治疗进展等定期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预防丝虫病的发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个人卫生,不要去蚊虫较多的地方,注意自身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检查,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