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束文杰(整理)

1980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这次普查的对象包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以上的行政区划和驻地名称,城市中的街巷名称,以及主要的山峰、河流、湖泊、岛屿等自然地理名称。普查的内容包括地名的来源、含义、历史变迁和地理位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来源 | 资料图片)

舒城县地名委员会对境内各类地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1980年4月29日颁发)以及中国地名委员会、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进行了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处理。1984年12月,正式编纂出版我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地名资料——《安徽省舒城县地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省舒城县地名录》书影(来源 | 资料图片)

编者注意到,当时的城关镇管辖3个街道、3个郊区行政村,50个生产队(含27个郊区生产队),其中城区包括了5条路、6条街、16条巷以及2个村(住宅楼群)。该章节对每条街巷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方位、历史名称、得名由来、走向起迄、主要数据、路面情况等。以下是具体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关镇略图(来源 | 资料图片)

城关镇概况(节选)

城关镇是舒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本县东北部,北纬31°27',东经116°56',合(肥)一安(庆)公路西侧,距合肥54公里。东、北均与古城乡为邻,西与五里乡交界,南和孔集镇、五里乡接壤。面积4.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3个郊区行政村,50个生产队(其中27个郊区生产队)。8335户、29448人。镇人民政府和派出所设在中大街道甘蔗巷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关镇地名图(来源 | 资料图片)

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舒国都城。北宋时建县城。元朝末年筑有土城。明弘治十年(1498)向南扩展,城周九百零五丈有奇,万历中改筑砖城墙,周围一千零三十九丈,开六门。明崇祯、清咸丰年间,城垣为起义军堕毁,后均重建。光绪间城门改名:东熙春门,南迎熏门,西庆城门,北拱辰门,东南与西北各有偏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四周。辛亥革命后,称城关镇,历来是县治所在地。1949年建立城关镇,设立派出所。次年增设城关区。1958年建立城关公社。1972年恢复城关镇建置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的舒城县城(来源 | 资料图片)

镇处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约22米。南溪河(即干汊河下游一段)自西向东从城南边流过,护城河、玉带河由西向东分别平行穿越镇内,杭北分干渠由西从城北缘东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溪风光(来源 | 资料图片)

镇原系古城,街道狭窄,房屋矮陋,特别是1938年遭到日机狂轰滥炸,几成废墟。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古城焕发了青春。现在主要街道有舒茶路,东西走向,全长约430米,宽12米,柏油路面,为商业文化中心;舒晓路,东西走向,全长960米,宽26米,柏油路面,为行政、商业区;鼓楼街、中大街、码头街,均为南北走向,总长约1360米,宽3一7米,柏油路面,为商业区。新开辟的飞霞路、环城西路和合安路,路面宽阔、平整。新建筑群集于舒晓路、飞霞路和环城西路两侧,过去此地均系荒岗坟地,水沟马场;现已楼房林立,工厂密布,公路纵横,车水马龙,为主要工业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安路街景(摄影 | 张凌云)

县委、县政府机关和百货公司、医药公司、新华书店、茶厂、麻纺厂、汽车队、舒席厂、工具厂、农机厂、县医院等都集中在舒晓路两侧;电影院、剧场、文化馆、工会、邮电局、公、检、法等单位集中在舒茶路两侧;城关剧场、幼儿园、县中医院和新村住宅也分布在城内;还有4所中学、8所小学,在校师生70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政府机关综合大楼(来源 | 资料图片)

鼓楼街道

以驻地鼓楼街得名,位于镇北部。

1、舒晓路(今梅河路):以舒(城)晓(天)公路得名。西起燃料公司,东至汽车站。全长2500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河路街景(摄影 | 张凌云)

2、城西路(今春秋路):地处城关镇西部,以环城得名,全长700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麻纺织厂大门(来源 | 资料图片)

3、飞霞路:原名环城东路。位于镇东部,南从龙头塔脚下,北与舒晓路相接,全长约400米,宽15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霞路街景(来源 | 舒石)

4、东村:又名新村,为职工宿舍,自1979年动工筹建,已完成6幢楼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关镇东村(来源 | 资料图片)

5、鼓楼街(今鼓楼街中段):以原城中心(现十字街西北)有一鼓楼建筑得名。位于镇北部,北自舒(城)晓(天)公路,南到十字街,全长482米,宽6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字街旧貌(来源 | 资料图片)

6、磨担街(已消失):位于镇北,原有城墙,北门口有条横街,形似磨担,故名,曾用名丁字街。此巷因建设已拆除。

7、肖家巷:以巷内肖家大塘得名,西起肖家大塘,穿到鼓楼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家巷(摄影 | 束文杰)

8、大洪水巷(今大黉水巷):传说,17世纪农民军张献忠部队,途经舒城,在此巷杀人,血流成河,后谐音大洪水巷。北起舒(城)晓(天)公路,南到舒茶路。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黉水巷(来源 | 资料图片)

9、舒茶路(今龙舒路):1949年曾用名和平路,1975年更名为舒茶路。西起舒(城)晓(天)公路,东到龙头塔。全长1100米,宽12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舒路街景(来源 | 资料图片)

10、西衙巷:此巷在清朝前位于县衙西侧,故名。北起公安局,南到舒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衙巷(摄影 | 束文杰)

11、东衙巷:此巷在清朝前位于县衙东侧,故得名。北自肖家巷,南到舒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衙巷(摄影 | 束文杰)

中大街道

以境内有中大街得名。驻地西大街。

1、碱棚(今罗汉巷):据传,巷内住户为熬碱在此搭棚,故名。地处镇内西部,北自舒茶路,南至酱品厂。泥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汉巷(摄影 | 束文杰)

2、胡知县巷(今云露街):来历无考。

3、中大街(今鼓楼街南段):以地处镇内中部,街道较宽而得名。北自十字街,南至周瑜桥,全长350米,宽9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大街街景(来源 | 资料图片)

4、狮子巷:西自中大街,东止文化馆广场。来历无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狮子巷(摄影 | 束文杰)

5、梅花巷(已消失):西自云路街,东至中大街。来历无考。

6、万隆巷(今东门路中段):传说,此巷内原有一商,号为“万隆”,以此得名。西自中大街,东至小东门桥。巷长250米,宽6米,油渣路面。

7、甘蔗巷(已消失):传说,在光绪23年前,舒城无人种植甘蔗,后有人在此巷口卖甘蔗,以此得名。西至中大街,东至带肚堰,长250米,宽3米。油渣路面。镇政府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蔗巷(摄影 | 李俊)

8、西大街(已消失):此街为通向西门主干街,故名,又名祝谢巷。西自舒(城)晓(天)公路,东至周瑜桥,全长740米,宽6米,水泥预制板路面。中大街道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大街街景(来源 | 资料图片)

9、瞿家巷(已消失):传说,以境内居住瞿姓教书先生而得名。北自三拐塘,南止西大街,土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瞿大巷(来源 | 资料图片)

码头街道

以驻地码头街而得名。该街原为三里、码头、瑜桥三个街,1965年合并成立瑜桥居委会,1966年改为第三居委会,1970年定为码头街道。

1、小东门路(今东门路东段):以此路在小东门以东,故名。西自小东门桥,东至合(肥)安(庆)公路,全长600米,宽6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门路街景(来源 | 舒之韵)

2、码头街(已消失):此街原为南溪河上一个码头,有龙眠古渡遗址,由此得名。西自周瑜桥,东至合(肥)安(庆)公路,全长600米,宽5米,油渣路面,码头街道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码头街街景(来源 | 资料图片)

3、水巷口(已消失):此巷原为城关居民用水必经之地,故此得名。北自码头街,南到南溪河,全长120米,宽4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巷口(来源 | 资料图片)

4、大牛集(已消失):位于水巷口境内,西自城河南岸,东至水巷口。长150米,宽4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牛集(来源 | 资料图片)

5、大观巷(已消失):传说,此巷内有一闸门,门内供观音塑像,故得名。北自码头街,南到南溪河北岸,长50米,宽1米。

6、南闸巷(已消失):此巷内原有闸门,晚间禁止出入,由此得名。北自码头街,南到南溪河北岸,长50米,宽6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码头街鸟瞰(摄影 | 张为)

7、樊家大巷(已消失):传说,住此巷内两侧,均为樊姓,由此得名。北自带渚堰望河桥,南到码头街。长50米,宽2.5米,油渣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家大巷(摄影 | 胡圣玉)

8、三里街:此街以距古城址三华里而得名。位于城关镇南溪河南岸,西起龙津桥,东至合(肥)安(庆)公路。全长300米,宽5米,土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里街街景(摄影 | 束文杰)

9、南村:位于镇南部,濒临南溪河南岸,三里街西端和水巷口南端,为居民住宅区。

(图片作者/来源:卜筑居、常维伦、网络图片等,特此说明并鸣谢!)

  • 作者:束文杰(整理)
  • 参考:《人民日报》、《安徽省舒城县地名录》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