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于为将帅者不崇尚武力。善于战斗者不轻易被人激怒。善于胜敌者不与敌人正面争斗。善于用人者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借用他人的力量,这就是符合天道,是古代德的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于做基层领导者的人,不耀武扬威,保持一种谦逊的、平和的、冷静的心态。

“士”,现在看来是读书人,代表了知识分子。古代社会,乡里之间,十个青年之中,推选一个出来为公家做事,为大众谋福利,这个被选出的人称为“士”。士是文武两方面都要学,拿武器保卫国家,要学武。文人的代表如孔子,孔子在画像上带剑,因为古代的文人文武并重,没有偏废。另外武功好的人,称为“壮士”或“勇士”。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勇武之士平常并没有粗暴的行为。

“善战者不怒”,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不会暴跳如雷。在暴躁的心理状态下都谈不上智慧。“怒”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当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心成了情绪的奴隶,没有办法保持清醒的状态,才会发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制胜的人,懂得用委婉迂回的方式获得胜利,不发生正面的冲突。不给敌人任何一点机会,没有一点漏洞。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处下者方能真正居上。保持谦逊处下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跟人和谐相处。

善于做领导的人,要比干部姿态低下才好。这个“下”并不是不站在上面,是态度客气不傲慢。历史上许多名将所秉持的行为是“身先士卒”。任何冒险犯难的事,我自己先来。一切的利益由别人先拿,痛苦困难由自己先来。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谓不争之德”。这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道理,能够做到了,才懂得道德的真正含义,“是为不争之德”。懂得了“为之下”,才懂得老子所讲的“无为”、“不争”的道理。

“用人之力”,一个人举重物举不起来,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成。要懂得用人之力,而不是孤军奋斗,这样做才能够很好地和别人和谐团结。

太极拳善于运用对方的力量。太极拳的打法,不是与人比力气的,而是“用人之力”,借对方的力量打对方的。一般的对抗,对方一拳打过来有五十斤力量,自己起码要有五十斤力量才能对抗,甚至要六十斤、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打败对方。太极拳不是如此,太极拳“是谓用人之力”,对方打出五十斤力,自己只用一两之力拨动就行了。对方用全身的力量打出来一拳,只要一躲开,再用两个指头一拉,就变成一百斤力量,使对方受伤了。那就是借对方的力量,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用人之力”的道理。

“是谓配天古之极”,这些是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这个行为是以仁慈道德为基础的,这样才能够与天一样的伟大。天地生生不息,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一个必然的道理。

“古之极”这是中国上古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至高无上的,不可变异的原则。因为它高到了极点,所以这个原则是不可以变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

晋文公外出打猎,因为追逐野兽,误入了一片沼泽地而迷失方向,很长时间找不到出路。后来遇到了一个渔夫,文公对他说:“我是你的君主,如果你能把我带出去这片沼泽地,我一定重赏你。”

渔夫说:“我并不想得到什么赏赐,只想对君上说几句话而已。”

晋文公说:“先带我出去再说吧!”

于是,渔夫就拉晋文公走出了这片沼泽地。

晋文公说:“不知道您有什么指教?我很愿意接受您的指教。”

渔夫说:“鸿鹄之类的大鸟,住在大海大河之中,没有人能够伤害它们。然而,日久生厌,它们总是想迁徙到小的泊泽里,过一种新鲜的生活,这样就会有被人用小小的弹丸射杀的危险。鼋鼍一类的大龟,住在深渊里,生命很安全,没有谁能伤害它们,然而,日久生厌,想游到浅水池塘,就会有遭人用网用钩捕捉的危险,现在,君主为了打猎,追逐野兽,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深入沼泽而不能出来,未免太危险了吧。”

晋文公听了,十分感动地说:“很好,很好,您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叫从人记下渔夫的名字。

渔夫说:“知道我的名字做什么呢?君上,只要尊视天地,敬仰社稷,巩固边防,爱护百姓,减轻赋税,降低税租,我也会身受其福。如果国君上不敬社稷,不固四境,在外对其他诸侯失礼,在内失去了人心,使国人流离失所,使生灵涂炭,我即使得到了您的赏赐,也是难以保住的。”

渔夫坚决辞谢了晋文公的赏赐,最后说:“君主还是赶快回朝廷去吧!我也要打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