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凯强,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3月20日返校进入闵行校区做志愿者。日常工作是统计各楼宇防疫物资需求、搬运货物、负责教研块区各楼宇药品与生活用品的发放等。今天听他讲述战疫志愿者工作。

我叫曹凯强,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徐红星老师课题组的一名博士后。

自3月中旬学校进入封控期后,我便萌生了申请返校做志愿者的想法,但一直担心居委会不允许出小区,后来我去说明了学校需要志愿者的具体情况,居委会的叔叔阿姨很支持我,而且再三关心叮嘱我要注意防护。

于是我在3月18号向光谱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郑利娟老师提交了申请返校做志愿者的信息,第二天就得到了回复,推荐我加入施国跃老师牵头组织的工作组,主要服务于闵行校区教学科研楼宇块区。紧接着,20号学校专班会议批准了我的入校申请。

我入校那天雨下得特别大,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协助光学实验室人员搬运一批学生物资。

从虹梅南路校门到研究生公寓大门,仅仅是一两百米的距离,在那一刻却显得格外遥远,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意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仔细回想,进校快有一个月了。原本9个人的办公室,如今只有我自己,活动空间突然变得“宽敞”,但也略显落寞。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我“强行征收”了办公室兄弟们的睡垫,让原本较硬的行军床也变得舒适了许多。光学大楼设施较新,总体来说,我这的环境相较于其他老师要好很多,这也让我有更充分的动力和更充足的体力投入到志愿工作中去。

每天我要负责填写块区内28个楼宇所需防疫物资的申请单、编写物资分发表格、汇总物资签收状态表,按临时通知去搬运货物,以及负责教研块区各楼宇药品与生活用品的发放等工作。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费心费力,防疫及消杀物资的发放需求频率基本是每天都有,搬运物资的频率平均两天一次,药品及生活用品的发放则从之前的每日一次到现在的每三日一次。

为了落实块区内600位师生员工的物资需求,每次的发放我都要联系其本人,现在我的通话记录满满都是各单位学院的师生来电,以往用不完的通话额度现在还要另外续费。

在封控最严格的3月下旬,大家足不出户,一日三餐都有专人送到办公室门口,心里实在觉得过意不去,无以为报,怎么办?做志愿者便成了我每天都很期待的事。我告诉自己,不管是再重、再累的活,我都要第一时间冲上去。

我们工作组负责召集搬运志愿者的王玉琼老师经常会特别关心地跟我讲说,凯强,你歇一歇,歇一歇再干。我打趣地回一句:施老师、鲜老师都不歇,我一年轻人不能落后呀。

其实吧,当时的我确确实实是丝毫不感觉到累,但搬完大量物资回到办公室以后,我就发现手上磨出了茧,胳膊上有淤青,衣服也全都湿透了。

深夜刷刷朋友圈时,看到同学们晒出的物资和盒饭,我也会在心里默默地想,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我搬运的。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感觉很欣慰,一天的疲惫也一扫而光,仿佛瞬间“回血”,第二天再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刚返校第一次发放物资的时候,着实给我整蒙圈了。我这才发现,待了这么久的校园,还有这么多我没有去过的楼宇。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鲜跃仲老师,地理科学学院的罗艺老师、王纯老师驾驶私家车化身“快递员”,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润曦老师的电动车也被“征用”发挥到最大用途,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第一次的物资分发派送才顺利完成。

这也让我开始仔细研究校园地图,熟悉每一个楼宇和大门的位置,结合日复一日的物资发放实践,我建立了属于我自己的“心像地图”,可以最快规划出物资运送的“最优路径”——

以取货点——大学生活动中心为起点,

停靠体健学院与生物站,

转战“音传美”,

抄小路,借道图书馆,

继而南下,人文、法商及外语,

抵达最南端办公楼;

向西南方向,河口及动物房,

然后北上,物理、信息与数学,

中途经化学、生科及资环,

抵达法学和校医院,

最后环绕,实验A、B、C、D楼,

圆满落脚光学大楼。

开始时候,为了减少派送时长、尽可能快地把物资交到同学们手中,我偶尔还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多踩一点油门,时速不知不觉得就超过了50码,结果当晚开例会的时候,施国跃老师说,今天负责巡逻的郑正奇老师看到学校里车辆车速偶尔还是比较快的,我赶紧承认了错误。

在校医院,同医生逐一核实药品名称和药效的时候,我也深受触动。

看到一些老师申请药品的数量之多和他们的病情程度是让我吃惊的,有的老师和保障人员需要每天服用固定的药物才能维持健康的身体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们是在用身体换取了全校师生的基本生活保障。

除了在校内搬运物资,我还要线上抢购物资。我的父母被封闭在校外社区,我每天早上五点五十准时定好闹钟起来抢菜。

外面的物资真的很难买到的。因此在校内搬运物资的时候,我都会感叹校内有所保障的生活,感怀辛勤付出的志愿者们。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志愿者们 右一是我 (王玉琼老师拍摄)

回想这段特殊且依然在继续的生活,总有某些瞬间让我感动万分。只要人手不够,和晓晓师兄、李睿师兄、刘洋师兄都是一句“凯强,一楼我马上到”。还有这些话——

“兄弟,水,接住”,

“咦,我也是河南的”,

“好战友”,

“兄弟,你下来歇会,我上去”,

……每一次都有的那句“谢谢您”

这都让我感到十分暖心,志愿活动中的一幕幕就这样平凡而又真实地上演着。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就是4月7号晚上的那次药品分发,是给实验C楼的一位保洁阿姨,由于当天时间较晚,阿姨已经睡了,我只能转交给同楼的保安大叔,保安大叔随口说句“她高血压,这个药每天都得吃,已经断药好几天了”。

其实当时我只当这也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分发任务,把药放在桌子上签收完就走了。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了那位阿姨的道谢:“疫情这么困难的时候,学校和老师对我们都照顾到了,真的很感激。”

后来我了解到,阿姨怕麻烦学校老师,即便身体不舒服也一直忍着没有上报,这让我既感动又心酸,志愿活动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我们在努力付出的同时也有人在牵挂和心疼我们,于是我回复了阿姨,让她不要怕麻烦学校,有需求就尽管提出,学校会尽力满足,这不是麻烦,这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存在的意义。

学校抗击疫情已经一个月了,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学校抗疫的艰辛,有时候搬运物资、干到很累的时候也曾想过不想干了,该换人了。

可当我得知后勤大叔们一把年纪,卸货到凌晨两点多还在坚持的时候,我又想:即使再累,大家依然还在咬牙坚持,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志愿者集体就是这个样子,总有人在坚持,也是因为彼此的坚持,让大家得以共同坚持。

这是一场有许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战役,这是一场我们终将胜利的战役。生活从来都不只有浪漫的瞬间,它充斥着零星的崩溃与灰暗;疫情当下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难,可我们要相信,当你觉得沮丧、觉得难过的时候,真的有很多人在一起奋斗。

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胜利,在春天里大胆释放灵魂对自由的渴望。我们要坚守住自己的阵营,尽力照顾好大家,把自己变成一个“锚点”。

作者:曹凯强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