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时翻书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想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懒惰,以及对一劳永逸教条的渴望。
——刘瑜《观念的水位》

如何在万物争奇斗艳的世界里理清头绪,把事物之间关联的脉络疏离清楚,最终明晰自己的思想?

答案是:贴标签。

贴标签这个动作意味着把未知和不熟悉的东西转化为认知范围中的领地,插上胜利的旗子,宣示:又懂得了一件事情。

贴标签既是一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让人能够在未知的领域中快速划分哪些是熟悉的,哪些又是需要继续探索的。

人怎么可能不为事物贴上标签呢?

比如我们说“语文”“数学”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它们包含了已有的认知,让人可以借由这些标签进行互相沟通,彼此默认互相的理解是一致的。

这并不代表我们忽略了每个人心中标签的差异,好比一个人理解语文为母语时,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可能在想着语文考试,或是其他什么事情。

没有标签,就无法进行沟通。标签是对事物最为粗略的概括。

它包含了事物的整体,但却因为缺少细节而导致了失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应该一味否定标签,使用一知半解的名词并不意味着无知或虚荣。事实上,孩子学语言的时候,正是由标签逐步内化为独特认知这一个过程。

但要提醒自己的是,也不该夸大标签的功能,正如我们说“宇宙”这个词的时候,对它的真正了解又有多少呢?

我们用标签,但我们也清晰未知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