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李月亮 猛犸姑娘

每晚八点半 陪你看世间

上海已有连续3天出现新冠患者死亡,累计17例。

4月19日的逝者里,还有两位不到60岁。

这是本轮疫情,上海首次出现非老年人的死亡病例。

他们都有基础病,健康本就堪忧。

在奥密克戎的袭击下,没能撑过这个春天。

而永远留在这个寒冷春天的上海人,不止他们。

今天我想讲几个逝者,或者普通上海人的故事。

每一个,都让人感叹。

01

一个小提琴家

痛得从5楼跳下去了

4月14日,一位上海网友发文,说他的老父亲跳楼去世了。

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也不是和人吵了架。

是痛得受不了,才跳的楼。

这个人,是71岁的小提琴家陈顺平。

陈顺平

儿子说,头一天晚上,陈顺平突然腹痛、呕吐,特别难受。

好不容易等到120,他去了同济医院。

可急诊室不让进,说里面的病人全是阳性,不接诊。

没办法,他们只好坐着120,又去了上海十院。

结果,十院没有开门。

折腾半天,陈顺平和老伴最后还是回家。

到家时,已经凌晨3点多了。

陈顺平痛得不行,完全睡不着,隔一会就要起来呕吐一次。

到早上7点,老伴累得睡着了。

陈顺平一个人出了卧室。

8点多,老伴起床,一出卧室,就看到茶几上有两张纸条。

是陈顺平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顺平遗嘱

老伴心里很懵,来不及多看,就听到楼下传来呼声:

“谁摔下楼了?!”

下去一看,人已经摔得血肉模糊。

老伴顿时崩溃。

儿子得知消息,也是五雷轰顶。

陈顺平儿子发文

他说,父亲虽然71岁了,但平时很健康,爱锻炼,人也开朗,退休了还在大众乐团里拉小提琴。

“是什么样的剧痛,什么样的绝望,让他走上了这条路?”

他在长文里发问。

可是,没有人能回答他。

02

一个经济学家的母亲

在急诊等了4小时后,去世了

4月11号,一张截图在网上热传。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哥哥,发帖说:

“悲剧发生在我身上了。”

郎咸平哥哥发帖

随后,身在上海的郎咸平也发了微博。

郎咸平是很著名的经济学家,业界响当当的大佬。

他说,母亲已经98岁了,因为年纪大,平时就有些器官病。

几天前,老太太突发了轻微的肾脏衰竭。

如果在平时,打一针就好了。

但现在疫情严重,上海规定很严格,必须要有核酸阴性报告,才能就医。

于是,他母亲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核酸。

没想到,等了4个小时,也没出结果。

而98岁的老人,就在急诊室门口的等待中去世了。

郎咸平很悲痛,他匆匆出门,想见母亲最后一面。

可因为小区封控,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和有关部门沟通清楚。

好不容易得到许可,出了小区,站在大马路上,却没有车可以打。

所以,他最后也没能送上母亲最后一程,遗憾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郎咸平发文

微博下面,最高赞的评论是一声哀叹:

“教授都如此,何况是普通人?”

网友评论

平时我们总觉得,名人、富豪,比普通人拥有更多。

而真的遇到灾难,有时大家都一样。

一样慌张,一样艰难,一样无力。

一例又一例悲剧之后,上海也接连发了两次通知:

不得以核酸证明,限制就医。

真心希望政策能真正得到落实,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官媒发声

03

一个慌张的母亲

深夜哭着给孩子找药

4月12号凌晨两点半,上海一个小区的楼道里,一个女人咣咣咣地挨家敲门。

她带着哭腔的请求:

“叔叔阿姨,你们醒了吗?

有没有一点退烧药可以给我啊?

我的孩子发烧了,烧到40℃了。”

北京青年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一妈妈凌晨挨家敲门为孩子求退烧药 !居委会:昨天上午从医院返回,小孩已退烧】今天(4月12日),一段年轻妈妈凌晨向邻居求助孩子退烧药的视频引起大家关注。视频中当事人所在的金杨园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纵相视频,昨天凌晨,该居民发现小孩发烧后拨打120电话得知要等300多单后,开始挨家挨户敲门问药,“然后她联系我们居委会,我们帮她联系了车9点送去医院,11点从医院配了2盒药回来。”该工作人员表示,今天和居民通过电话,小孩已经退烧。#上海疫情#上海战疫 #上海加油 (东方网)@北京青年报

这家没有,她再敲下家,忍着哭声和慌张,不停地问。

“120说前面有300个排队,我没有办法。”

可是敲了几家,邻居都没有。

疫情下的凌晨,孩子高烧,出不了小区、买不到药、120又一时不能来。

想想都心焦。

好在,后来居委会帮她联系了车,去医院开了药。

孩子退烧了。

长舒一口气。

04

一个独居老人

每天只敢吃一颗药

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讲了一个上海独居老人的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大约有老年人口533万,占总人口的36%。

独居老人都有30.52万。

周爷爷的生活,是部分上海独居老人的缩影。

他今年79岁了,一辈子没结婚,也没孩子。

平日一个人生活,外甥女偶尔会来照料。

封控之后,外甥女就过不来了,周爷爷活得更像一个孤岛。

他身体不好,有哮喘和糖尿病,每天要给自己注射药剂。

吃东西也有很多禁忌,主食不能多吃。

刚封控时,周爷爷还尽量把荤素搭配好,做个菜配米饭吃。

但后来菜越吃越少,每种原材料只剩一点了。

他只好把仅存的菜都放在一起,做了一大碗浇头(卤子)。

之后每顿饭盛出两勺,浇在挂面或者米饭上,能吃一个星期。

有天,隔壁阿婆的保姆来敲门,说她和阿婆的菜吃完了,想问周爷爷借一些,救救急。

可周爷爷的厨房里,也没有一点蔬菜了。

除了缺菜,他还缺药。

封控第7天,家中用来缓解哮喘的胶囊还剩8颗。

以往,他每天要吃三次这种胶囊,现在不得不改为一天一次。

这让他的身体很不舒服。

胸闷、咳嗽、焦躁。

更让他担心的是,治疗糖尿病的药也剩得不多了,他很担心吃完以后不能及时补上。

资料图

其实上海市各区开放了“互联网医院”,市民可以用智能手机扫码进行操作复诊、配药。

也有各种小程序可以买药、买菜。

但年轻人都很难买到,老年人就别提了。

周爷爷说:“我很笨的,连电话都拨不好,何况是网络……”

在这场疫情中,独居老人的难,比我们想象的更难。

05

一个愤怒的孕妇

因为30个饺子,想离婚

坐标上海,一个貌似还在怀孕的准妈妈,怒发抖音。

她和老公被封在出租屋里,家里吃的东西不多了。

她凑起有限的食材,包了些饺子,冻在冰箱里。

只剩30几个了,一直不舍得吃。

没想到这天,她老公把饺子拿出来,全煮了,而且自己一个人吃掉了。

没有问她一句饿不饿、吃不吃,就那么自己一个人吃掉了。

她气坏了,把老公“吃独食”的样子发上了网,引起了众怒。

还有一个女人,也发了类似的吐槽。

因为没有如期解封,家里囤货不足,食物不多了。

平时,她做饭、抢菜、带娃,疲惫不堪。

这天晚上,老公主动去煮泡面。

她本来还挺开心,想着终于可以吃一顿现成的了。

结果。

面煮好了,老公只叫了孩子,没叫她。

她出去一看,就两个碗。

孩子的碗里,只有半碗面。

剩下的面都在老公碗里。

她又气又伤心又不解。

老公解释:只有两包面了。

她问,两包面为什么不能三个人分?

老公说她可以吃别的。

“我当时气就窜上头了,但是太饿了,没力气发作。”

最后还是孩子懂事,拿了一个碗来,说和妈妈分着吃。

一大一小,最后一起吃了半包面。

“一句话都不想说。”

女人最后写。

确实有点让人心寒。

有人开玩笑:

以前都讲,两个人能不能一起过,要去旅一次游。

现在看来,得一起封控一次才行啊。

越艰难越匮乏的时候,人越容易显露出真实的品性。

06

一个重病的男人

想吃最后一次生日蛋糕

上海的张玮,50多岁了,患有闭锁综合征。

他全身瘫痪,已经有三年不能说话,不能吃饭,肢体不能动。

但他意识很清醒,可以靠眼睛跟妻子交流。

几个月前,医生预估了他的未来:

“90%的病人,活不过6个月。”

他的妻子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光了,特别珍惜。

张玮爱吃甜食,妻子早就承诺:

“到了生日,给你买生日蛋糕吃。”

没想到,4月2日,生日到了,却赶上了疫情封控。

连菜都买不到,蛋糕就更别想了。

妻子没办法兑现诺言,愧疚又无奈,想把这事儿糊弄过去。

可是张玮,盯着闹钟看了一整天。

到晚上十点,妻子开口问他,是不是想吃生日蛋糕。

他哭了起来,用眼神示意,表示想吃。

妻子明白,他肯定也担心这是最后一个生日了。

万般无奈,善良的妻子只好去微信群求助小区的邻居们,问大家有没有吃剩的蛋糕,能不能分一点给他。

邻居们都没有。

有人建议她自己做一个。

可是,她根本没有时间。

她每天从早上5点到半夜1点多,都要忙活照顾丈夫。

求助未果,她失望又难过地放下了手机。

老公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过生日,却吃不上心心念念的蛋糕了……

没想到,她放下手机后,群里的300多个邻居,却筹划起了做蛋糕。

“我家没有淡奶油,不然我给你做一个。”

“我家有淡奶油啊。”

“蛋够吗?我家有蛋。”

“我家还有草莓要吗?”

“咖啡粉能用上吗?”

“我有小蜡烛。”

夜半三更,大家居然齐心协力凑够了食材。

然后,一个会烘焙的邻居,开始做了蛋糕。

凌晨0:47,蛋糕出炉了。

漂漂亮亮,像模像样。

随后,300多人熬着夜,给张玮过了一个了生日。

有人写了卡片,有人送上小礼物。

真诚的祝福,持续刷屏。

妻子看哭了,把邻居的话一句一句说给张玮听。

张玮也哭了。

这很可能是他此生最后一个生日了,没想到有这么多人陪着他。

妻子说,这个生日,他们毕生难忘。

这个故事,我也看哭了。

病毒残酷,幸好人心温暖。

谢谢每一个善良的人。

07

写在最后

这些,都是这几天上海发生的故事。

当平静的秩序被打乱,生活瞬间变得魔幻。

过往的日子,我们都习惯了秩序井然。

习惯了每天坐着公交地铁上班。

习惯了菜市场永远堆着新鲜蔬菜。

习惯了生病随时可以叫到救护车。

习惯了药店、蛋糕店、小吃店、理发店都随时开门迎客。

而这场意外的疫情,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和城市的脆弱。

原来,很多我们以为的天经地义,其实不堪一击。

希望等到未来疫情过去,我们也要记得今天。

然后好好思考,如何不让今天的故事重现。

希望那些普普通通、井然有序的日子,早一点回来。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