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千年的验证,中国传统农业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围绕农田形成的生态圈、依托土地形成基层治理小单元,这都是古人的伟大发明。

只不过,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遭到一系列冲击,原本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最终崩溃了。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农业遭到现代工商业的渗透。原来的中国农业是一个个自我闭环的小生态圈,“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时,一些工商业者想要按照新思路,把传统农业和更大的市场结合起来。听起来挺好的,但要考虑到,这是中国农业两千多年从没有遇到的情况,农民是发蒙的。于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工商业者从农民手中购买农副产品时,会恶意欺诈或压低价格;有的商人提出用商品偿付农民,但给的是劣质商品;还有,不少农民参与了近现代工商业,比如给资本家当纺纱工什么的,成为出卖时间的劳动力,没时间再对土地精耕细作。由于这一系列的动作,传统农业模式被一点点瓦解。

后来,我们用发展“大工业”的那套方法发展“大农业”,追求粮食蔬菜的量产和批量销售。但中国农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并不突出,在量产能力上,比不过美国,在“质”方面,跟欧洲比优势不明。而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机械化生产,也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既然这样,中国农业的未来在哪里呢?

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可以学习美国搞大农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农业1.0”。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有一点本质不同。美国是个殖民国家,美国3亿人口中,原住民占比不超过2%,而且他们被集中在亚利桑那戈壁的原住民保留区里。美国的大农场几乎全部由外来的白人当农场主。

但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亚洲是世界上唯一的“原住民大陆”,换句话说,亚洲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基本都以原住民为主。尤其是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人口都是原住民。人民和土地之间有深刻复杂的关系,没法一刀切,像美洲殖民地一样,让少数人搞大农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会说,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有不少面积广阔的土地,是不是可以试试“农业1.0”模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前面提到过,“农业1.0”必然造成生态破坏,而且,“农业1.0”需要政府和社会背负沉重负担。因为,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配套商品销售,生产规模越大,与全球市场的关系更紧密。但世界经济波动不断,完全服务国际市场,意味着要完全承受世界市场的风险。美国政府为了维持大农业的运营,每年要花几百亿美元来补贴农场主。

既然“农业1.0”行不通,试试“2.0”怎么样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推广过“农业2.0”,用当时的说法是“大型工商企业下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听起来这种方法非常好,农民只靠一亩三分地确实很难有出路,这就需要“农业2.0”升级,通过企业和市场化来推动。

但要搞“农业2.0”,必须有“农业1.0”做基础,也就是说,要想搞市场化农业,先要有规模化生产。这个很好理解,我花大钱买了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但我家就三亩地,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是不划算的。其次,把工商业引入农业,如果没有规模化作基础,问题也是一箩筐。假设,我是个水果批发商,每年需要采购10吨苹果。你们当地的苹果确实好,但问题是,你们村三百棵果树分别属于二十户人家。我要想收购苹果,需要挨家挨户沟通。在收购价格上,这一户满意了,那一户还嫌少。到了收苹果的季节,这一家今年收成不多,没有达到约定的量,那一家竟然同时承诺了别的批发商,结果,我要的货供应不上。这个过程造成的消耗和矛盾,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

有人会说,如果我们村,甚至我们镇、我们县都按照你的要求种某种特定的苹果,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其实已经有不少例子证明,这也行不通。如果某个地区把全部土地、人力、资金都投入单一产品,意味着放弃了多样性。一旦出现特定的病虫害,当地民众会赔得血本无归。而为了保证不出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会带来另一个后果,这就是水果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破坏。

很明显,“农业2.0”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当前中国农业的困局是工业文明发展过快带来的。破局的办法是回归可持续生态农业,也就是“农业3.0”和“农业4.0”。

关于“农业3.0”,这种农业模式的重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搞休闲旅游农业。“农业4.0”加入了互联网因素,通过互联网让农民和市民的需求更高效地匹配。看起来,这是我们想方设法找到的农业新出路,其实,中国古人早已经摸索出了经验。

南阳可以通过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来围绕土地打造生态系统,进而让土地发挥出除农业生产以外的功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多样性的现实需求,再借助互联网,让城市的人口和资本流向农村,让农村的农产品、文化产品流向城市,在双向循环中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在今天的中国,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将向农业可持续回归,土地的价值也被重新发现并不断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农业问题,不只是解决吃饭问题,还关系“国本”。这不是在刻意夸大。温铁军教授在《从农业1.0到农业4.0》的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长久以来,我们在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主义的道路上奋进,成绩瞩目,但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商业和金融资本过剩,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风险加大,更容易遭受国际波动的影响。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抓手,这就是振兴乡村,发展生态农业,让我们重新重视占中国土地面积70%以上的乡村地区。

生态化是人类文明的出路,也是农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温铁军《从农业1.0到农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