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研究发现,相比男人,女人的独处能力要略逊一筹。
男性似乎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能力。大部分男人不需要跟伴侣一直不停地讲话,他们更善于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在专注中降低孤独感。这种自给自足的心理模式是女性匮乏的。女人似乎更需要有一个明确交互性的对象,在反复交流中去感受存在。
一个几度失恋的女性客户,当我询问她几段恋爱经历后,她有所感悟地说,“每次失恋后,我很怕独自面对痛苦,更不愿去思考和总结,似乎一旦自己待着就会增加挫败感,所以就赶紧进入下一段关系。这样,我就总在重复着一段又一段同样错误的关系。”
能够独立于关系之外,在孤独的耐受中反复煎熬出一种更趋理性的自我状态,正是大部分现代女性亟需的。
远古时期开始,女人就扮演着采集、照顾家园的角色。只有通过更多的信息交流,女人才能知道哪里的浆果更鲜嫩,也只有通过更多的语言交互,女人才能更好地哺育子女、连接家人情感。 进化决定了生理和行为模式,女人的语言系统更加强大,女性的注意力更加弥散。
你对这样的画面应当熟悉:一个年轻的妈妈,可以一边在电话上聊着明星八卦,一边手里给儿子冲着奶粉,眼睛还能时不时关照着在客厅里看电视的女儿。这时,门铃响了,她跟闺蜜在电话上说,“等一下”。一分钟内,她开门取回了快递,又顺便冲到客厅把女儿按到钢琴边,迅速翻到女儿今天该弹的拜耳练习曲第62条,然后冲回厨房,拿起奶瓶在手上试温……仅仅一分钟后,她已经用肩膀架起电话,一边抱着儿子喂奶,一边切回到刚才和闺蜜聊到一半的明星整容话题。细细想来,不同的交互事件在同一时间的切换中,竟然能被女人们整合得如此从容不迫,简直是精彩的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女人的存在感,也正因为如此被牢牢地限定在她半径之内的交际网中。
从远古时代,男人就可以更加简单地通过战利品确立自己的身份。可是要定义女人呢?一旦脱离开妻子、母亲、女儿……只剩下“自己”时,女人的身份就是那样的无所适从。
其实,女人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只是一种外表假象。在情感范畴内,男人和女人的需要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天差地别。女性,只不过因为语言中枢系统的提前发育,而在人际交互中放大了语言交互这一需要。
很明显,语言交互是女性释放情绪的最强大的渠道,也是她们梳理思绪的常见途径。她们渴望跟人沟通,因为她们善于在聊天互动中反复通过语言反馈来确认自己讨人喜欢的程度。她们渴望与人倾诉,因为可以在持续诉说中释放压力、梳理思绪。“谢谢你今天听我说这么多,刚说的时候,觉得很乱,但跟你说着说着,我就清楚多了。”这正是很多女性在心理咨询室中的普遍反应。
从本质上来说,男人和女人都需要在语言的交互中,通过对方的反应来确立自己是否被接纳、被肯定。只是女人放大了语言交互这一生物特点,才使得女人似乎更沉迷于交互关系。女性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自我依附在了关系之上,甚至影响到独立自我意识的确立。如果从进化演变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上去看女性对于情感和关系的需要,似乎就多了一个抽离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我。说到底,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说,女人并不比男人更加需要情感和关系,女人也可以有更为丰富的自我评价系统。
据说在尼泊尔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风俗。女孩月经初潮来临时,她将被安置在一个四周黑暗,没有任何光线的屋子里。每日的饮食由母亲或其他年长的女性送进去。这种“窑居”的日子女孩要整整独自经历11天。中间不能为外人所打扰,尤其是男人。在第12天,她将早早起床,沐浴更衣,被蒙上眼睛带出黑暗的房子。在经历了黑暗,重新踏进阳光的那一刻,少女将成为真正的女人,生命迎来了新的辉煌阶段。
很多人从性别歧视或者少女承受的痛苦来评判尼泊尔人的这个风俗,我却更愿意相信其中充满了原始的智慧真谛。一个女孩在11天中,独自面临黑暗,体验身体的变化。期间充斥着各种需要独立面对的心理状态,包括恐惧、孤独、迷茫。但,这恰恰是最真实的人生隐喻,11天时间不长不短,足够隐喻一个人要走过的一生中的黑暗时光,这11天的独处在告诉女孩:一个女人的一生,独自度过是常态。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无论悲喜贵贱,自己陪着自己度过。更重要的是,无论身置何种处境,能满怀着生存的意义和生长的姿态。保持着这样的独立状态,等待第12天,光明就会到来。 这一充满智慧的习俗,让一个女人在成人之前明白: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不是为了男人,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自己。
现代女性尤其需要主动寻求人际关系之外的一种孤独,以保护我们脆弱地自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处,是在释放内存。复杂烦乱的人情世故,已经耗费了太多的心理资源。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我们在每日的交互状态下启动了太多的应用程序。我们正处在宕机的边缘,比如思维能力变差,注意力集中困难、心绪烦躁。女人尤为如此。常常因为对方一个眼神的游弋,一个含糊的回应,焦虑就像疯长的藤蔓,在内心无限蔓延。只有在独处时,没有了融合的需要,也不再期待关注,就没有了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不用再琢磨对方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琢磨自己今天的每一次表现是不是足够好。独处下,你在为自己释放内存,慢慢汇聚起向外耗散的能量,迎接下一次高效运转。
独处,是在靠近本质。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即使处于众人之中,也常常感到孤独?
人的个体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命的本质应该是“独而不孤”。无论多么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真正地合为一体。为了逃避孤独的痛苦,我们总是处于匆匆寻找认同的状态。我们去追逐、讨好、甚至放弃自我;我们忙着解决问题、满足欲望、计算得失,期待通过一些更为显化的价值来感受存在的意义。
我们看似得到了理想的反馈——我是三个月完成减重目标的瘦身达人,我是上市公司老总的太太,我是成功培养出两个北大硕士生的母亲……但越是这样,无法逃脱外界的评价体系,也就越无法体会到独立存在的意义感。只有把自己安放在孤独中,才能开始专注于思考,并尝试开放身体感官,去捕捉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真实感受。也只有关闭了向外投射的通道,最高级别的内省式对话才能开启: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正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很喜欢电影《梅兰芳》中的一句台词:“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人,无不是孤独者,只不过智慧的人,学会了从孤独中交换出价值。
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既需要在人际交互间去碰撞,也需要在刻意的孤独中去生发。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画廊,一个人坐在靠窗的咖啡馆看斑驳的树叶上光影的变化,一个人撑伞走在春天的雨中发现小草的生长。把心和耳收回来,不说话,不敞开,去感受曾被一再忽视的自我丰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