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自立国以来,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在争议,认为芬兰这个邻居对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存在严重威胁。

因此苏联想通过谈判、威胁或者干脆尝试颠覆芬兰现有政府的方式,把芬兰并入苏联,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界问题。

于是,就有了苏芬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皇打败瑞典,兼并芬兰

苏联成立的200年前,正处于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沙皇的时代——彼得大帝时代。

从伊凡四世开始,历代沙皇都有一个主线任务,那就是寻找出海口。

从地图上看,俄国可以选择的南方不冻港只有三个——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

里海是被伊凡四世通过对外战争,相当简单粗暴地拿下的。

到了彼得大帝时代,他把目光瞄向了波罗的海,甚至把沙俄首都迁到了圣彼得堡,紧邻西欧强敌。

他手下的大臣为此劝谏他:“老大,这里危险啊。”

彼得大帝:“你懂啥,东方大明帝国的朱棣,就是天子守国门,他行我也行。”

于是,圣彼得堡从1712年到1918年的200多年里都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彼得大帝要应对的西欧强敌就是彼时的瑞典王国,而紧邻俄罗斯的芬兰还属于瑞典。

1721年,彼得大帝通过向西欧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武装了斯拉夫猛男后,对着瑞典王国一顿猛锤,直接把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打得逃亡到了奥斯曼帝国。

沙俄赢得对瑞典的北方战争后,迫使瑞典割让了芬兰东南部的东卡累利阿,并从芬兰手中拿下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经此一战,彼得大帝完成了寻找出海口的任务,俄国也取代了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

到了1809年,瑞典再次惨败给亚历山大一世带领的俄罗斯猛男们,这次被迫割让了整个芬兰。

自此,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担任大公直到1917年。

两次苏芬战争,“钢铁”的帝国之心

1917年的一声炮响,俄罗斯帝国轰然倒塌,各民族纷纷宣布独立,芬兰也不例外。

1918年,苏俄发布了《革命政府关于芬兰独立的宣言》,承认了芬兰的独立地位。

但是,苏俄并不想这样轻易放过“姓资”芬兰,苏维埃的红旗必须插在赫尔辛基城头,芬兰的名称应为“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苏联便在芬兰境内扶持了赤卫队,与曼纳海姆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府军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尔什维克们坚信,只要芬兰赤卫队掌权,芬兰就是苏俄的一部分了。

于是芬兰内战在苏俄“志愿者”的参与下爆发,在德国的帮助下,芬兰政府军打得赤卫队和苏俄援军节节败退,最终芬兰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曾被割让给俄国的卡累利阿并没有夺回。

1920年10月14日《多尔帕特合约》的签订终止了双方的战争状态,苏俄承认了芬兰在从前大公国疆界内的独立地位,以大公国的边界作为两国的疆界,并把贝柴摩地区割让给芬兰。

双方其实对这个合约都不满意。

1922年苏联成立后,登上大位斯大林越想越觉得芬兰是个威胁,因为芬兰的边界离着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太近了,芬兰边军的火炮可以直接打到城里。

然而对芬兰来说,更是觉得委屈。

我独立不插你的红旗,你来搞我,我想要回被你们俄国人占领的东卡累利阿,你们给我块没用的废地,现在倒打一耙,说离得太近威胁你的城市安全,想割我地只说呗。

斯大林确实是这么想的。

作为一个有“大俄罗斯主义”的人,在斯大林看来曾经属于俄罗斯帝国的疆域都应该是苏联的,在他意识里苏联扩张仅仅是收复故土。

芬兰人想要的东卡累利阿,早在1721年就被彼得大帝拿下了,自然就是苏联的领土,况且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它扼守俄罗斯通往北冰洋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的通道,向东可以到达白海,向南进入达拉多加湖,向北进入北冰洋,还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见苏联不给,芬兰只能暗中支持东卡累利阿人民的起义,派遣了2000多人的志愿军支援卡累利阿人。

这一切都被斯大林看在了眼里,对他而言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只有我搞别人的份,你小小芬兰竟然也敢搞我。

1939年,斯大林下定决心,要么芬兰识趣的和苏联交换领土,要么出兵占领整个芬兰,让它彻底变红。

1939年8月,苏联向芬兰提出了过分而没有诚意的土地交换条件:

割让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海峡给苏联,作为两国领土缓冲区间,免得列宁格勒每天活在阴霾之下。

作为交换,苏联割让面积更大的东卡累利阿地区的里波拉和波拉亚维(内战中芬兰占领过的地方)给芬兰。

斯大林“心痛”的对芬兰人说:2700平方公里换5500平方公里这种好事哪里找去,也只有我们如此善良。

仅看面积大小,确实是芬兰赚了。

但芬兰人却像吃了屎一样:不说这5500平方公里,整个东卡累利阿都是我的啊,占了我的地拿一块给我换另一块,我还得高兴不成。

另外斯大林要的是什么地方?

卡累利阿地峡是芬兰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地峡上的维堡是当时芬兰的第二大城市,而苏联给的两块地只是一片森林。

这条约谁签,谁就是芬兰的罪人。

最终谈判破裂,斯大林震怒之下兵发芬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冬季战争爆发。

在3个半月的战火中,苏联投入了120万兵力进攻芬兰,而芬兰仅有20万兵力抵抗。

虽然兵力悬殊,但在芬兰元帅曼纳海姆的指挥下,20万芬兰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化整为零和苏军大打游击战,让苏联付出了37.5万人死亡的代价。

因为国小民寡,芬兰最终弹尽粮绝、兵源枯竭,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顽强的芬兰人硬是抵挡住了120万大军的侵略,没有让斯大林达成占领整个芬兰的目标。

惨胜而归的苏联虽然没有达成吞并整个芬兰的目标,但拿到了最初想要的缓冲空间——卡累利阿。

1940年3月12日,双方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卡累利阿给苏联,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

此外,芬兰还割让了边境北部的贝柴摩部分地区和萨拉地区,并将芬兰最南端汉科半岛租借给了苏联。

第16个加盟共和国

虽然战争赢了,但惨痛的代价让斯大林勃然大怒。

按照他的计划,苏军在战争之初占领了部分芬兰领土后,就成立了以芬共领导人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

这个所谓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斯大林侵略和分裂芬兰的工具,他准备在苏军占领整个芬兰后,将其作为芬兰的傀儡政府,让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兄弟一样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没想到,120万大军竟然没把芬兰打下来。

恼羞成怒之下,斯大林决定让这个“芬兰民主共和国”和苏联占领下的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合并,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诞生。

把“芬兰”二字加入国名,斯大林的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一方面,相当于分裂了芬兰,让芬兰成为两个国家,还可以引诱亲苏的芬兰人加入;

另一方面,这也为日后侵略和吞并整个芬兰埋下伏笔。

芬兰一眼就看出了斯大林的狼子野心,无奈之下,为了自保只能和“元首”的德国合作。

于是,1941年到1944年爆发了继续战争。

芬兰的目的是夺回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夺取的土地,并进一步拿回东卡累利阿,创造大芬兰国家,完成祖国统一。

在曼纳海姆的带领下,芬兰人完成了既定目标,不仅收回了冬季战争中丢掉的领土,还拿下了东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区,祖国统一的梦想似乎就要照进现实。

但随着德国的战败,苏联开始反击,芬兰统一梦碎。

1944年7月,苏联已经推进到了冬季战争时的战线,东卡累利阿和卡累利阿地峡再次被苏联占领。

此后,苏联停止了对芬兰的进攻,将精力转移到了波兰战线。

1947年,芬兰由于和德国结盟,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巴黎和约》。

根据合约规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

结语

虽然芬兰因为和德国的结盟遭受了割地、赔款的结局,但也让芬兰幸运地避免和波罗的海三兄弟一样被苏联吞并的命运。

二战后,芬兰确立了中立国地位,让他在美苏冷战的夹缝中可以游刃有余地接受东西方的援助,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

1956年,随着苏芬关系的好转,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撤销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其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改名为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恰好存在了16年。

1991年苏联解体后,卡累利阿作为自治共和国保留在了俄罗斯联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