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旧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镇内外,皆是诗意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独特的历史与故事,在渔梁景区里有着这样一条神秘、幽暗、古色古香的小巷。我敢肯定有很多歙县人都知道,没错!他就是歙县的——渔梁古镇。

在烟雨朦胧,雾气环绕的今天,来到渔梁古镇,街巷在烟雨缭绕中显得更加幽静而神秘。曲径通幽处,一座座古宅古建筑似乎向我们诉说着当时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古镇,犹如束之高阁被遗忘的一幅古画,千年的容颜已经满是岁月的烙印。因鱼梁坝而远近闻名,其紧紧依偎在徽杭公路旁,虽几步之遥,但它却远离了小城的喧嚣,宁静悠久。

渔梁街蜿蜒一公里,路面的鹅卵石排列有序,俗称“鱼鳞街”,因鹅卵石在当时路面起到防滑作用,又有按摩脚底穴位之功效,又称“健康路“。同色系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两侧,鳞次栉比,街两侧“巴道夫运输过塘行”、“泰源盐栈”、“缮方草堂”等这些依稀可辨的老字号,静默诉说着昔时的盛景。虽繁华落尽,当阳光与老街交织,街坊散尽日子里的烟火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古镇的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老街深巷、古店旧宅,它是最有温度的人间烟火。除了节假日,渔梁街巷里会有游客带来一阵阵喧闹,平时里复归寂静清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地的匠人,在自家的宅铺里,守着祖辈的传承,成了来往游客眼里一道生动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徽州,是水的床。

徽商,“水盛则徽厚,水浅则徽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之所以成为古徽州的商业枢纽,是因为紧依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拥有“东南都江堰”之称的古代大型石质拦水坝——渔梁坝。这一始建于隋朝的大坝是用重达数吨的花岗岩砌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燕尾锁”贯穿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续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的渔梁坝,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功能,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当年徽商最兴盛之时,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可以想象,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竟延续了数百年之久。那些富可敌国的古徽商,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均从这里起步,渔梁坝故又被称为古徽商“梦开始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坝上远眺,练江美景尽收眼底。那清澈能看清空中鸟儿的身影的江水,时常会看见有几艘摇橹船载着游客频繁的在水面上游荡;甚至还会看见渔夫在那里撒网捕鱼。

“徽商之源”起之于鱼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把徽州古城和渔梁连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仙李白当年为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寻访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隐士许宣平。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

诞生了三大学派之一的徽学

孕育了四大商帮之一的徽商

成就了画中的烟雨街巷渔梁

造就了

“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 ”的历史写照

来源:徽州古城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