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都知道,“农业”是最基础的,只有先填饱肚子,然后才有“然后的事”。不过,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农业”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传统的、缓慢的、低效的,与工商业比起来,甚至显得有点落后、粗糙。提到如何发展农业,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两句,比如,我们要保证耕地数量,不能一门心思占地盖房子;我们要发展绿色农业,不能让沾满毒素的食物占据餐桌;另外还要补贴农民,让农民过着富足稳定的生活。除此以外,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了。
其实农业可不只是填饱我们的肚子那么简单,它与国家综合安全、乡村社会治理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化、工业化背景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能独善其身,例如,海外的农产品会冲击本地的农业生产;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经验,会造成社会矛盾;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地遭到严重污染;为追求经济增长,某些地区选择了专精单一作物的农业,但鸡蛋装一个篮子里,风险就会变大等等。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教授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从农业1.0到农业4.0”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温铁军教授的这本《从农业1.0到农业4.0》中把当代的农业演进状况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以殖民大农场为代表的“农业1.0”;以设施化、工厂化为特点的“农业2.0”;与第三产业结合的“农业3.0”;充分利用互联网,以社会化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农业4.0”。温铁军教授认为,要突破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3.0+4.0”或许是出路。
那么,从“农业1.0”到“农业4.0”,各个阶段的农业模式有什么特点?
“1.0”“4.0”的表述并不是说这四个阶段的农业模式是单向演进关系,“1.0”升级到“2.0”,“2.0”再升级为“3.0”“4.0”。实际上,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升级关系。
先看“农业1.0”。“农业1.0”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殖民化”,另一个是“规模化”。西方人从16世纪开始搞了300年殖民活动,占领了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是通过武力掠夺而来的,土地上的原住民被杀害、赶跑或贩卖,少数殖民者取而代之,控制着大量土地,因此搞出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2.0”也有两个关键词,“工厂化”和“设施化”。这是当今世界上最普遍的农业模式。逻辑比较简单,在生产方面,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在销售方面,让工商业部门参与进来,比如把园子里刚摘的苹果拿去加工,然后包装成品牌卖出去。
而“农业3.0”简单概括就是把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融入进来。要实现“农业3.0”,需要这么几步。第一,先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山清水秀是农业发展的本钱。生态环境搞好了,下一步就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所谓休闲旅游,不只是邀请城市人来农村呼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还包括观看当地的乡土文艺演出,体验当地的农业生产,插个秧、做个陶罐、磨个豆腐什么的。说到这些,你可能会想到,其实现在南阳大宗农产品交易和生产的很多地区已经这么做了。

“农业4.0”是“农业3.0”的进阶版,也就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把互联网加进来,形成“社会化生态农业”。简单说就是把互联网作为媒介,同时从农民和市民、农村和城市出发,满足双方需求。这时候,互联网的意义可不只是,迅速为城里人匹配到一个心仪的农村度假地。在“农业4.0”中,一个农村在生态建设方面有成效,会因为网络而广泛传播,由此引发生态旅游、农产品的销售,甚至市民的长期租住,人口从城市流回农村。

从“农业1.0”到“农业4.0”,并不是线性升级关系。简单概括的话,“农业1.0”和“农业2.0”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实现“农业2.0”需要以“农业1.0”作为前提,它们都属于不可持续的农业。“农业3.0”和“农业4.0”的关系更密切,“农业4.0”是“农业3.0”的进阶版,两者都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