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始终非常微妙但也没有什么改善。在苏杰生与王毅外长的会晤中,双方其实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共识,也看不到改善的意愿。这说明印度的基本思维,印度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希望通过中美关系恶化实现自身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取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中印整体较为平静,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在2021年5月开始遭受了德尔塔病毒的猛烈打击。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需要处理2020年到2021年以来持续的农民抗议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印度主动对中国挑衅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

不过今年来看,印度的日子好过了一些。印度彻底躺平后疫情虽然还在,不过对于印度社会而言已经没有那么严重的死亡出现,这很可能是在病亡数百万人后形成的后果。此外,巴基斯坦也在进行着战略收缩,在巴基斯坦的进攻能力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印度可以将更多的兵力置于中印边境上。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采购的新一批武器装备,包括“阵风”战斗机和K-9自行火炮等,也可能增加印度的军事信心。

而更大的变量来自于美国。印度的外交最大的优势在于“独立自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左右逢源。印度可以同时保持着与俄罗斯和美国的良好关系。而美国由于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其对印度的需要大于印度对美国的需求。

但是随着俄乌战争的开始,美国要求印度减少与俄罗斯的合作,这是为了防止印度成为俄罗斯面对美国围堵和削弱战略之下的突破口。美国为此对印度施压不少,这让印度颇为不满。然而,印度确实也开始了一部分措施,包括取消了48架俄罗斯米-17V5直升机的订货合同,尽管明面上印度的理由是“支持印度制造”,不过印度根本没有这个规格的直升机生产能力,这可以被理解为印度的某种妥协。这样的妥协也意味着,印度依然试图确保与美国关系的基本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其实完全可能从中国发难。如果此时印度从中国发难,比如制造边境冲突并迫使解放军西部战区部署更多的部队进行支持,印度可以在美国面前证明自己牵制中国的能力,从而舒缓美国在俄印关系上施加的战略压力。毕竟,对美国而言对华战略竞争的优先度要高于对俄罗斯的全面围堵。考虑到在报道王毅与苏杰生会晤时西方媒体始终围绕着中印边境问题,这实在是有点给印度指出一条路的嫌疑。

与此同时,如果考虑到中国国内防疫工作对国内影响很大的现状,那么印度完全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向着取代中国地位的契机。尽管实质上这不太可能,但印度这么想很可能是符合他们精英层认知的。中国如果遇到问题,印度会毫不犹豫地踩上一脚,因为印度很清楚中国不会把对印度作为主要战略方向,因此对于印度来说,这个问题反而是可控的。

所以在今年,印度再度挑起边境冲突的可能性不低,解放军还是需要进行更加周密的准备。加强前沿的态势感知能力,继续提升边境基础设施,强化边防部队装备水平等等都是比较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对于印度,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外交手段可以摸清对方的逻辑和态度,但印度的体量也不是中国可以拉得住的,中国还是要随时准备印度的有限挑衅。

大战不至于,但如果小范围蚕食恐怕依然有可能。如果美印关系一直没有改善,印度用边境问题舒缓美印关系的可能性就会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