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凡 发自北京 当前,老年人再就业是社会热点。据统计,近三年劳务合同纠纷在涉老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4月18日,中国老龄协会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1年度全国老年人权益保护警示教育案例。

其中一起案例介绍称,老人张某自2013年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养老金。自2019年9月20日起,张某到某超市从事营业员工作,约定月工资2280元。出于信任,张某没有签订合同。2020年11月3日,张某离职,但某超市并未足额支付其工资。张某遂提起劳动仲裁,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因张某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对其提起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不予受理,故张某诉至法院。法院认定,被告应当支付欠付被告的工资,判决被告某超市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原告张某劳务工资1295.82元。

法院认为,老人张某虽没有与被告签订合同,但建立了实际的劳务关系,被告行为构成违约。但由于老年人以劳动者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法律上不认可,劳动法和现有退休制度以及社会保险之间存在矛盾,造成老年人再就业工资定价随意、无理由辞退、不能请求薪资双倍赔偿,工伤无法认定等问题。

案件解读称,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老年人再就业支持政策等,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禁止年龄歧视,依法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权益。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拓宽再就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营造老年人再就业的良好环境。老年人应提升法律意识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南都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仍时有发生。此次中国老龄协会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度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涉老案件总数54.25万件。其中,民事案件49.20万件,占比90.70%;刑事案件1.34万件,占比2.47%;行政案件3.71万件,占比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