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朱敏在丈夫和孩子们的陪伴下,于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3岁,她死后没给孩子们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5个月后,朱敏晚年叙述的传记体书籍再版,书的名字叫《我的父亲朱德》。

在这本回忆传记里,朱敏带着欣喜这样形容她和父亲在延安的重逢:

以为爹爹忘记了我小时候的事情,哪知爹爹清楚地记得我出生的日期和模样。

但提到母亲,她也万分遗憾地写下了:

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至此,世人才得以知晓这个脖子上留着3厘米伤疤的女子,少年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苦楚;至此,世人才得以知晓,一代名将朱德是怎样既温情又严厉地对待自己唯一的女儿的。本期,请跟着笔者一起了解这位饱经磨难却又无比坚强的奇女子,篇幅较长,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朱敏

1925年,一直在德国求学的朱德,因组织革命被德国政府逮捕,出狱后他又被驱逐出境。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带着妻子贺治华来到了苏联。这段时间其实是朱德人生的一个低谷期,在德国搭建了几年的革命组织就这样遭到了破坏,他自己又来到莫斯科这个陌生的地方,40岁的朱德其实是受挫状态。

而这时候,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贺治华却经常跟他吵,说他不懂浪漫,说他让自己吃尽了苦头。这一切,对朱德来说是一种无法与人诉说的苦楚。直到1926年,女儿出生了,40岁的朱德高兴极了。他抱着孩子一直傻笑,因为孩子是4月出生,他自己又是40岁得女,朱德还特意给她取名:四旬。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德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虽然妻子还是时常抱怨他给女儿取的名字太土了,一点都不摩登,但他也毫不在乎,一副“有女万事足”的样子。一个月后,朱德接到通知,党组织让他回国参加更重要的工作。

当时朱德考虑到孩子还太小了,经不起颠簸,而且国内环境也太过复杂,所以决定把妻女都留在苏联。临行前,朱德千叮咛万嘱咐,希望妻子能好好照顾女儿。他提前买好了母女俩的生活必需品,又把能掏出来的钱都留给了她们,他抱着孩子亲了又亲,才含泪离去。

当时朱德估计的是,过两年等环境好一点,就能接妻女回国了。谁知,父女俩这一别就是14年。

图:朱德

在这14年里,朱德几经生死。他回国后不久,国共合作就破裂,他不得不率部上了井冈山。而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加入到为苍生拼命的战斗中。在此期间,朱德的名字还上过报纸,上面赫然写着抓到他就奖1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名革命同志的孩子因为暴露了身份被敌人残杀的事实,让朱德不得不把所有对小四旬的思念都藏在了心里。不联系她,或许是对她最好的保护。

而在这14年里,小四旬则经历了一个年幼的孩子,本不该经历的磨难。小四旬和母亲在莫斯科只待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母亲送回了国。母亲要追求自己更浪漫的生活,很快她就爱上了从法国来的革命青年何家兴,两人组建了新家庭。此后,她就再没有管过小四旬。

回国后,小四旬并没有被送到爹爹那里,而是被改名为贺飞飞,一直跟着外婆一家在成都老家生活。起初小四旬的童年过得还是不错的,外婆慈祥、姨妈也视其如己出。虽然那时候小四旬一直不明白,为何父亲和母亲都不管她、不要她。

她经常问外婆:“我父亲是谁,他在哪里?” 外婆每次都讳莫如深。直到有一回,外婆实在忍不住了,就指着成都街头的一幅画像告诉她:“那个‘朱’就是你的爹爹”。这是一幅悬赏捉拿朱德和毛泽东的画像,小四旬把这陌生的面孔给记了下来,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抓爹爹,但她理解了爹爹不来找她的原因。

然而,就算是朱德刻意不跟她联系,敌人还是打听到他有个女儿就在成都一带。有一天,一群警察直接闯了进来,把姨妈给抓走了。坚强的姨妈一口咬定小四旬是自己的孩子,根本不认识朱德,这才被放了回来。小四旬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度过的。

而在另一头,一直没有女儿消息的朱德,终于找到了契机可以寻找她了。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国民党明面上不再追捕中共领导人的孩子了,朱德用几乎恳求的语气,拜托好兄弟周恩来一定要帮自己找一找女儿,把她接到自己身边来。

自从国共合作后,周恩来就在武汉办事处开始履行寻找失散孩子的使命,听说朱老总有一个女儿,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经多方打听后,他确定了小四旬就在成都外婆家,于是马上派邓颖超亲自去接。把小四旬交给邓颖超的那一刻,外婆和姨妈都松了口气,朱老总这根苗她们总算是保住了。

接下来,14岁的四旬就跟着邓妈妈一路北上,往延安奔去。他们坐了火车,又换汽车,最后又换上了马车。一路上,四旬不停地问邓妈妈,还有多久才能见到爹爹。当马车驶进杨家岭时,朱敏远远地就看见山坡上站着一个穿着灰色军装的中年男人,在朝自己这边望着,四旬知道这就是爹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朱德在延安

收到周恩来传来的消息,得知女儿这几天就会到延安,朱德每天忙完公事就会站在山坡等上一会儿。这次真的见到马车来了,54岁的朱德一路小跑着就下了山坡,旁边的警卫员们跟都跟不上,他们从来没见过朱老总在生活中这么不淡定过。

父女俩就这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四旬早就哭成了泪人:“爹爹,你怎么现在才来接我呀!” 她这一问,朱老总倒是手足无措起来,他没有带过女儿,身边的警卫员同志们又都是男娃娃,看着女儿哭成了泪人,他竟不知该怎么安慰了,只能一直说:“娃,不要哭,不要哭……”

接下来的日子,是四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父亲告诉她,在延安不用叫四旬了,也不用叫贺飞飞,就跟着爹爹姓,叫朱敏。更令她高兴的事,父亲清楚地记得她的出生年月日,能说出她刚出生时的模样,原来这些年来父亲从来没有忘记过她。

女儿来了后,同志们都发现严肃的朱老总,脸上经常挂着笑容。而在年少的朱敏眼里,爹爹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她刚到延安时正是冬天,就和几个小伙伴在雪地上堆了个雪人,还特意拿了两个黑色纽扣给雪人当眼睛。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雪人嘴上却多了一根烟,她一问才知道这是爹爹偷偷放的,于是她十分乖巧地把香烟拿回去还给了爹爹。

后来,朱敏也得知了母亲的事,母亲和她那新任丈夫为了换取敌人的赏金,背叛了组织,出卖了同志,直接导致了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的牺牲,而他们夫妻二人也得到了组织的惩罚。有人说她已经死了,也有人说她被打伤了一只眼后躲起来了,总之后来她一直下落不明。

对朱敏来说,她可以理解父亲多年来没有找她,因为她明白父亲这是为了她好。却不能明白母亲为何在自己不到一岁时就不要她了,更不明白为何母亲会背叛爹爹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晚年她曾很直接地表示:我无法原谅。

好在,她还有爹爹。跟爹爹在一起的日子,她很快就明白了为何老百姓都喜欢红军,也明白了爹爹这20年来出生入死到底是为了什么。

小小年纪的她,已经下定了决心将来要做一个和爹爹一样的人,所以当爹爹问她将来要干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了句:“当八路军”。但朱德却告诉孩子:“打完仗后,你们要建设新中国”。

图:朱德和朱敏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1941年年初,组织上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苏联去。让这些革命的火种去苏联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将来让他们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与朱敏一起走的还有毛主席的孩子李敏、以及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等。

在朱德看来,这是对女儿最好的安排,其他同志的孩子也都是这样安排的,哪怕万般不舍他也得这样做。只是那时他根本想不到,女儿在苏联时会经历一段如“炼狱”般的生活。

刚到苏联后,李敏还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那时候她化名为赤英。但只过了几个月,她就因为水土不服引发的哮喘,不得不跟其他几个孩子分开,被送到了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疗养。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这个夏令营被德国人占领了,朱敏和里面20多个孩子一起被送到了德国人的集中营里。

在集中营里,15岁的朱敏见过浑身是血的犹太人是如何与德国人斗智斗勇,又是如何被他们一一残杀的。每次看到这种场景,她都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机智的她很清楚,要在这样一个地方生存下来,她必须想想办法。晚年她回忆这段日子时,曾这样说:就是走到地球的尽头、地狱的最底层,我也要活下去,活着回去见爹爹……

为了能活下去,这个15岁的小姑娘不得不开始装哑,这一装就是3年多。她不敢开口说中国话,因为一说就可能会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她只能选择长期的沉默,这让她在一段时间里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小姑娘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

然而,对那时的朱敏来说,不能说话还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是生病。对生病的孩子,集中营的规矩是救不活的就直接枪毙了往外扔。

那时朱敏脖子上的淋巴结核溃烂,长了好大一块脓包,每天她都痛得睡不着,但她不敢让别人知道。后来,一个德国医生发现后,直接把她拉过去,一刀割下去,把脓血硬挤了出来。没有麻醉,没有提前打招呼,朱敏疼得大叫,却不敢说一句中文。好在,她没有死,只是脖子上永远地留下了一条3厘米的伤痕。

对于这一切,一直在打仗的朱德毫不知情。一开始,他还以为女儿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学,所以在1943年10月份,带着无限的思念,朱德给女儿写了第一封家书:

朱敏女儿:
我们身体都很好,朱琦已在做事,高洁还在科学院,兹送来今年上半年的相片两张。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为迟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

家书中提到的两个孩子,一个是朱敏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琦,一个是朱敏的表妹高洁。朱德原以为这封信能给独在异乡的女儿一些安慰,所以自信发出去后,他就一直在焦急地盼着女儿能回信。谁知两个月后,信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邮路中断,无法投递。

图:朱德

这下朱德才隐隐地觉得,女儿在苏联可能出事了,但他和几年前一样不敢打听、也不能打听。因为打听,很有可能会让女儿的身份暴露,这群孩子都是化名出去的,自己如果四处问寻可能会让她永远也回不了国。他只能把这封退回来的信藏了起来,直到多年后朱敏才看到它。

1945年1月,苏联人攻克了集中营,朱敏和那些孩子们一起终于结束了近4年的集中营生活,开始了在苏联流浪。最后她被送到了一个难民收容所里,跟其他金发的孩子们在一起,黑头发、黄皮肤的朱敏显得格外扎眼。

朱敏是聪明的,当她发现身边都是苏联红军时,她就已经明白自己可以找父亲了。而帮她找到父亲的人,正是同样在苏联的毛岸英。毛岸英去红十字协会办回国手续,无意间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位名叫赤英的姑娘在寻找自己父亲。

毛岸英觉得这个姑娘不简单,肯定是我党送过去的某位领导人的孩子,于是就把这事告诉了父亲。毛主席听说“赤英” 这个名字,立马就想起来,“这是我们朱老总的千金啊,这个化名我知道”。主席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是因为当初朱敏是和自己女儿李敏一起过去的,在延安时他就对这个小姑娘印象很深。

身份确认后,难民营的领导都觉得不可思议。他马上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上级,斯大林下令把朱敏接回莫斯科,并派人通知朱德她女儿有下落了。就这样,朱敏终于结束了她口中“地狱的最底层”的生活。

都说虎父无犬子,朱敏身上有着跟他父亲一样的勇敢和坚强。回到莫斯科,朱敏很快接到了爹爹的来信:

苏联四年卫国战争也是中国国内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了苦,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

朱敏没有理由不原谅爹爹,因为他知道爹爹说的都是实话。父女再次联系上,朱敏却没有立马回国,毕竟来苏联前他曾答应父亲一定会学好知识回去,而这一任务并没有完成,她想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朱敏在苏联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朱敏没有选择回国,她向父亲承诺要学得一身本事再回去。受过苦的孩子,哪怕生活给她一点点阳光,她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来,朱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同学们都知道她是红军司令朱德的女儿,所以她不敢给爹爹丢脸。她一天都不敢休息,别的小姑娘去玩的时候,她都在学习。苏联从小学到高中一共是10年制的课程,她只花了4年就读完了,这其中她付出了多少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194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列宁师范学院,第二年暑假她才回到国内探望爹爹。

从1940年送女儿出去,到1950年再相见,朱德已经年过花甲,而朱敏也长成了个大姑娘。面对受尽磨难的女儿,朱德不知说什么,只是一直拉着女儿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站在一旁的妻子康克清,则赶紧把1943年的那封信拿了出来,很显然她希望孩子不要怨她爹。

朱敏看着已经发黄的纸张,泪流满面,但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像10年前在延安首次见到父亲那样,扑到他怀里哭了。她怕爹爹伤心,没有跟他提自己在集中营吃过的苦,只是说自己现在每天都在学新知识,并向爹爹保证:待我学成归来,建设新中国。朱德看着孩子脖子上那3厘米的伤痕,连连点头,其实听说孩子在集中营待了好几年,他就已经能猜到她经历了什么。只是关于这段经历,父女谁都不忍心再提起了。

3年后,朱敏从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她履行了跟父亲的约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朱敏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图:朱德和朱敏

朱敏自知陪伴父亲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希望父亲能让她住在中南海,但朱德却始终认为她不能搞特殊,应该跟其他老师们一样,住在教师宿舍。于是,朱敏搬进了12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在这里她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了4年。

直到4年后,学校盖了宿舍楼,朱敏因为是学校的优秀人才,才分得了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在这里一住又是40年。期间,父亲没有对她一家人有任何特殊照顾,她就和所有普通老师一样,过着最平凡却又是最幸福的生活。

朱敏和丈夫共生了6个孩子,每一个朱德都喜欢得很。他一有时间就会来陪着孩子们,逗他们玩,逗他们乐,也就只有在外孙、外孙女面前,朱德才会表现出难得的轻松。

有一回,孩子们不懂事,就跟外公撒娇,说上学太远了,能不能用四个轮子的车接送。朱德笑了笑,第二天,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辆三轮车,让孩子爹每天把几个孩子一起拉到学校。孩子们不乐意,朱德就跟他们开玩笑:“爷爷大,坐四个轮子的车;建建小,坐三个轮子的车”,这话一下子逗乐了孩子们。

朱敏知道后,狠狠地教育了孩子们,说他们这是为难外公。在她眼里,朱家孩子就不能搞特殊。 1976年7月6日,朱德走完了90年的人生,朱敏陪伴着爹爹走了这最后一程。

图:刘铮,朱德,朱敏和康克清的合影

苦难下见证辉煌,朱老总一生戎马之下,又何尝没有一颗慈父之心呢?只不过他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必须得藏着。作为朱德的女儿,朱敏吃了别家孩子都没吃过的苦,但她也最终理解了爹爹。那封父亲被退回来的信,她保存了半辈子。

而对于母亲,朱敏的评价也说的是心里话,那么多伟大的战士为了新中国丧生,那么多叔叔阿姨不得不与父亲一样,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亲生经历了这些苦难后,她真的无法理解和原谅母亲的做法。

父亲过世后,朱敏一直守着三尺讲台,为新中国教出了许多栋梁。退休后,她开始整理与爹爹的这些回忆。她把过去不敢跟爹爹说起的那些苦楚,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希望新时代的孩子们在面对磨难时能多一份坚强,也希望他们能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谨以此文,纪念朱老总和朱敏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