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恋爱时花前月下,结婚后一地鸡毛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小公爷是大家心中的意难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观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他身上,觉得他拥有完美的家世,完美的人品,完美的容貌,这样十全十美的高富帅符合女子心中的理想型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兰曾说:“他若罢休,我就罢休。他若向前,我便向前。 他若不负我,我定不负他。

可惜看似理想的爱情,却经不起现实的考验,齐衡很服从贵为郡主的母亲,却护不了盛明兰一世的周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而言,看似不完美的顾廷烨更适合明兰。

“吾倾慕汝已久,愿聘汝为妇,托付中馈,衍嗣绵延,终老一生!”
“我不敢说叫你过神仙般的日子,但有我在一日,绝不叫你受委屈!我在男人堆里是老几,你在女人堆里就能是老几!”

他将掌家大权给明兰,他给她搜罗各种好吃的,事事同她商量,不让她受半点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如此,清醒如明兰,依然保持着理智。她说:

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靠山,凡事最好也不要太指望别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实在要指望,也不能太多,太深,指望越多,难免会有失望,失望一多,就生怨怼,怨怼一生,仇恨就起,这日子就难过了。就是要把夫家当成东家,要兢兢业业些。未来还有几十年要过,总是指望他,他也会有一天嫌担子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中,赵丽颖与冯绍峰因戏生情,步入婚姻的殿堂,又迅速一别两宽。

曾看到过一个2021年选择离婚的名人名单,竟然多达十多对,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妻子长达27年的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未尝不是曾经理想化的爱情破灭,岁月渐渐磨平了曾经的热情,导致婚姻走到尽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师任丽在《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中,把心理防御机制分成不成熟、成熟和升华三个层次探讨,多维度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理想化就属于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作者在书中说:“在理想化的过程中,我们会构建一个与我们有关的客体,并产生移情。爱情是最容易产生理想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种内在的防御机制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男子坠入爱河时,常常会把普通的女子视为仙女,会体会到描述爱情的诗词歌赋是真情实感。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一见钟情是你,生如夏花是你,一梦成真是你,世世倾心仍旧是你。”

这其实是恋爱中的对象艺术化,简单来说,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首先,彼此的印象还停留在美好的事物上,其他不了解的部分全凭脑补。

其次,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

同时,我们心中理想化作祟,会将对方的优点夸大,觉得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超越很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因梦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第一美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是亿万男人的梦中情人。

大才子李敖对她一见钟情,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两人闪婚,这段婚姻只维持了115天。

李敖自己说他有次回来进厕所,看到胡茵梦在便便而且便秘,突然受不了:原来女神也要拉shi!也要便便?!

敏感多疑的李敖甚至限制胡因梦的出行,看不惯很多她的许多行为。

后来,胡因梦说: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既没有伟人,也没有美人。

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恋爱对象前后仿佛判若两人呢?

因为在迷恋期,双方展现出来的都是最好的一面,潜意识里的印象都是完美无瑕的。

到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那种无条件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会减弱,然后会越来越少,无法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进入冲突期。

就像是发现女神也要吃喝拉撒,仙女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抱怨,逐渐积累就会上升到吵架,甚至是分开。

作者告诉我们:两个人心理足够成熟,愿意从幻象中走出来,并且决定共同面对两个人间的差异,接纳自己和伴侣的不完美时,才有机会进入整合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慧如林徽因,尽管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她早早看透一切,她对徐志摩说:

“你只是喜欢你头脑里虚幻的我。“

林徽因很清楚徐志摩是个理想主义者,可以听听再别康桥的诗意,却不适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她最终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和他一起将终身奉献给了建筑事业,也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才女。

03 理想化可以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力量

在娱乐化时代,群魔乱舞,饭圈文化中某些失智粉丝将自己的偶像过度理想化,进而滋生出畸形的追星乱象。网络暴力、粉丝互撕,甚至直接影响到偶像发展的,这些都是非理性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粉丝将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期待自己身上拥有的某种品质投射到偶像身上,或者幻想着有一天可以与偶像在一起。可是,这几年,明星塌房现象屡见不鲜,一旦偶像遭遇点事儿,粉丝们比明星本人还要焦灼,严重的直接酿成大祸。

《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堪称大众版《心灵的面具》,作者任丽对追星这一现象做了理想化解读:

“如果在偶像身上建立了自我,并且通过见证偶像的成功来寻找自我成功的感觉,人们就更愿意待在虚幻的世界中,而不愿意面对生活中的不堪与麻烦了。不过,有一部分明星是包装出来的,一旦人设崩塌,粉丝们同样也会经历理想化破灭的过程。”

追星本是一种理想化行为,理想化可以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力量。

用撒贝宁的话来说:“追星的人,其实追的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理想化可以演变为股向上牵引的力量, 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设立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

贾玲的偶像是刘德华,她学习其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从台下的普通观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春晚舞台,还和偶像做朋友,这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付诸实践,将理想化为现实。

其次,有助于理想化自我的形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以某个理想化的人物为榜样,一个言行一致的偶像会帮助我们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李汝佳是王俊凯的忠实粉丝,最初因追星导致成绩下滑,后来通过学习偶像对待学习和工作的认真态度,最终以652分、全省前40名的高考优异成绩考进北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理想化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孔子追逐偶像周公而成为儒学宗师,杜甫追逐偶像李白而成为"诗圣",也许时空阻挡了与偶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是大浪淘沙,时代的楷模和历史的伟人留给的后世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值得我们追随和学习。

04 结语

“因为不了解而结合,因为了解而分开。”

无论在爱情中还是偶像崇拜,这在精神分析领域都叫“理想化移情”。

一方面,理想化能够弥补现实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理想化的爱去支撑自己穿越黑路给自己时间与空间,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