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曹米糯

我这样的老派,始终对短视频提不起兴趣,不但没有抖音和快手账号,甚至连微信自己的视频号都一早关掉。不过鉴于短视频在上海疫情中所起到的“第一现场”作用,我最近又大发慈悲地把视频号从冷宫里捞了出来。

这个决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我已经基于好友点赞打开了数条观感奇差的短视频,累积浪费了好几分钟的宝贵生命。

其中有一条是《科技日报》原总编刘亚东的演讲,他从科技角度坦诚表示“我的国还没有那么厉害”。这段演讲的确有可圈点的地方,不像有些内地媒体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讲不顾。但请注意,这是2018年的视频,而且刘亚东一开篇便明确了《科技日报》的立场——“以个性化的声音和D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年后的今天,《科技日报》有没有继续坚持当年“没有人云亦云”的办报路线呢?上个月26号,该报跟风报道了“新冠病毒是否由美国公司制造”的热点。记者采访了一位姓名和具体职位都不得而知的分子病毒学专家,反复强调核苷酸连续相同的巧合非常罕见,并最终给出了含混不明的“是纯属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需要更深入广泛地调查和证明”的结论。

别的媒体搞这些也就罢了,你一份靠“科技”为生的报纸,能不能有点科学精神?就算言论空间有限,将该研究团队的公开回应完整如实地译成中文,能有多难呢?

▲《有据核查》的核实结论(原文早已被夹)。

另一条让我大动肝火的视频是一则本地抗疫公益MV——《明天会更好》(也不知出品方有没有支付版权费)。

整个MV始于童声终于童声,中间部分基本上就是降维下沉版的《北京欢迎你》。人家是超级明星+标志性建筑,我们是本地网红+本地风光+抗疫画面(比如全民核酸、保障物流等等),而且全程叠加了一层又柔又暖的滤镜。

出于好奇,我又去问了几个外地盆友,结果发现上海、广州、东莞、青岛……各地都有自制的抗疫公益MV,有些城市甚至推出了风格各异的好几首。东莞最夸张,一个粤语文化重镇,竟然还有抗疫公益快板儿书。

我倒不是反对公益宣传,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花里胡哨的抗疫MV,到底能不能算作公益?

公益,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也就是说,公益MV也好,公益演唱会也罢,都必须有明确的社会性、利他性、非盈利性。比如你找来一群内地最当红的明星合唱歌曲捍卫平等为女性发声,呼唤和平为乌克兰发声,倡导人道主义为难民筹款,这些都是毫无争议的公益行动。

但如果这里掺杂了个人利益,比如川普找人写了一首歌颂扬自己的英明神武,又或者掺杂了小团体利益,比如共和党拉来一堆up主标榜自家党员的带头作用,这就跟公益基本上无关了。

“自愿”也是公益中的重要原则,写歌的人得是自愿来写,唱歌的人得是自愿来唱。如果碍于川普的前领导人身份以及共和党的半壁江山地位,所以不得不言不由衷地参与其中,这都不能算是公益。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公益必须以实事为基础。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是事实,乌克兰被无端侵略是事实,难民境遇悲惨是事实,所以,基于这些实事的公益行动既不是政治正确,也不是吃人血馒头,更不是作秀。女性需要关注,乌克兰需要关注,难民需要关注,真正的公益需要去正面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内地抗疫的事实情况是什么呢?是因为基础信息的缺失所导致的过度恐慌,是因为层层加码的政策所导致的过度防控,是因为长期封闭所导致的资源匮乏。真正的公益应该去正面解决这些问题,去扩大科普,去监督权力,去积极援助并且提高援助效率。

在过度恐慌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丧事喜办”的;在过度防控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听我说谢谢你”的;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是不需要“XX加油”的。所以但凡跟以上这些情况沾边的所谓“公益宣传”在我看来都不是为公益服务,而是另有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像我这样的老派,被短视频打败 | 乱弹

就说这么多吧,最后送上1985年的两首殿堂级公益歌曲——美国群星合唱的《We Are The World》和台湾群星效仿推出的《明天会更好》。尽管“天下一家”和“明天会更好”听起来越来越遥不可及,但有人努力过,并且从未放弃。

像我这样的老派,被短视频打败 | 乱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