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悲鸿 放牧

可能缘于我有美院学习经历,每当跟熟悉的朋友面对一幅幅书画作品时,他们都会希望我能谈谈对作品的看法。说实话,如果是在二三十年前,我一定会从绘画的立意、构图、透视,从书法师承、架构̖风格等,说出一大篇的通论。而现在在这个先见罗衣后见人的时代,若再出现类似情形,我只能以一种委婉含糊的腔调应付,因为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依据, 去衡量、去评论现在人的现在作品。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外来科技文化的融入,使得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现在一天创造的财富是过去两千年的总和,民众的文化教育认知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专业从事书画创作者数以百万计,每天产生的书画作品用海量形容不为过。而这海量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外乎两种不同路径取向:一条潜心传统,趋古之众城,继往开来。一条步随时代,中西之融合,洋为中用。

吴昌硕 富贵坚固

传统中国书画,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深深根植于民众之心,并为普通大众所认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和现代艺术的融入,呈现出的新画面,无疑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而新的审美体系架构还没有完整形成,这无疑就造就了传统艺术跟现代艺术的两种水火不容对立态势。这一点,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浙美(现中国美院)求学期间深有感触。同是美院学生,我们周末经常去浙大跳舞,遇到浙大的美女,唯一可以吹嘘的就是我们是油画系的,他们是国画系的,学油画的鄙视学国画的,学国画的渺视学油画的。这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理念的两种最直接对立体现。作为专业院校走出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两种艺术形式的定义上都如此迷茫,那普通大众呢?他们在传统与现代认知上的混乱与迷茫就可想而知了。基于以上情形,我想结合我这么多年对艺术的关注与思考,用我的一点浅见,谈谈我的这点艺术观。

传统书画是农耕文明园地里培育出的奇葩,大有园里开花园里香的意味。它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固有技法,固有美学准则。而这所有的固有形式,确确是普通大众看待事物美与丑、对与错的最基本准则。这所有的固有形式,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组织构成。大众文化是平民文化,它源于生活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质量。大众文化在平民中流行扩散,它通俗易懂是普及性文化。大众文化取决于精英文化下沉,精英文化是顶层文化,它源于学界对前沿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它在精英阶层流行,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逐步推广而补充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方向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没有俗雅之分,有的只是它们的普及与大众接受度不同而已。

我们所说的文化因地域原因被称为东方文化,大陆型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人的本土守旧的思维局限。西方海洋型开放地理环境,成就了西方文化,使得西方人有了对大自然开拓、探索的进取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得西方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王翚 晚悟秋映

当处于封建清朝末期的康有为、陈独秀走出国门,见证了西方工业文明呈现出五颜六色新世界,他们被新的视觉冲击震撼,他们重审传统,反思传统,有了文化人的高知卓见。康有为面对传统帖学呈现出千篇一类面目的弊端,而力捧魏碑,重拾碑学,开碑学新书风。更有陈独秀若改革中国画,先革王画命之说。被康熙视为正统的四王绘画(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强调师古临摹,影响中国绘画近三百年。徐悲鸿更直接的认为这是“断送中国绘三百年”的“灭国鸦片”。估且不论他们的观念正确与否,但不可否认,师古临摹是传统中国书画传承一种主要方式。而师古临摹造成的结局是千人同拜一师门,千人研摹出同一幅面孔的尴尬现象。这也是西方人除了语言文化差异而很难看懂中国书画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程式化、格式化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怪象。撇两片竹叶,美其名:竹报平安;渲几朵牡丹,美其名:花开富贵。皴几多山头,擦一泉瀑布,勾个小亭,点两三个小人儿,这叫寄情山水。至于翎毛花卉,老枝配嫩叶,自我感觉能与宋代《竹禽图》抗衡。传统观念的循序守旧制约了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发展。传统书画老旧素材与传承模式,就好比是在砂锅里煎中药,方子就那几味,换汤不药,熬啊熬,想想都能知道,它是不会煎出多少精华的,熬出的更多是苦涩而无趣味性的渣汤。在这里我不是否定传统,好的传统是根,优秀的传统是基础。我们而是要学会思考怎样从传统的程式中提炼、取舍有用因素和突破传统老旧素材的局限问题。

清 王时敏 秋山图

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决与背叛,使西方艺术从此不再注重客观世界的具象描述,这同样适用于各种形式的中国艺术。尼采、弗洛尹德从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揭示,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创作思路。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波普等艺术的诞生,成就了西方现代美术和现代艺术的形成。

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给循序守旧而前途迷茫的中国书画形式注入新的血液与思路,从而使传统中国书画创新多了一条更宽更广的新路径,但更多的抽象元素和行为艺术的加入,在丰富充实传统书画艺术形式的同时,也给普通大众的审美造成障碍。最可怕的是当今书坛画坛,人心浮躁,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自许大师艺术家,不肯潜心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用对西方艺术的一点肤浅理解,靠旁门左道,在利益的推使下,以各种丑书、乱画、甚至是怪诞的行为,鱼龙混杂地充斥艺术市场,大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气势。艺术能激发人的娱乐身心,能让人自发的带着热情和期待参与。而那些不肯潜心专研,急功近利者,就是利用艺术这一共性,他们将传统的中国书画形式,当着一种行当,当着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将传统的书画表现技法,程式化、格式化、行为化,机械性的夸张,又喷又吼又射,用表演的形式,戏剧性的以夺人眼球,无视作品内容的文化内涵,粗糙化、山寨化、盗版化是他们的共有德性,这也就是江湖书画的最有力体现。江湖书画能有市场,更多是源于普通大众对书画艺术认知度的缺失。

黄宾虹 秋山闲居

艺术的高度在于能有超脱世俗的精深思想,循序守旧的思想,作为文艺爱好者的定型思维是可以被理解,一切技巧性的东西,只要肯花功夫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撑握的,书画技艺也不例外。而精深的探索思维,就不是一般人能撑控的。真正从事艺术探索的人,是不会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固有势态,突破固有思维,突破固有形式是文艺精英的一生努力与追求。精英是小众,小众的每一点突破都有望会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件,这当然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

欣赏艺术是要带有格局的,真正的艺术是讲圈子的,只有你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谈艺术。百姓的温饱都没能解决,谁会关心什么是艺术。及便关心,也只是关心他们认知中的那些普及性大众文艺,柴米油盐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是有产阶级物质之外的精神寄托和附庸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当社会得到普遍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富余,艺术才会在大众中产生特有的价值。

社会是由不同的圈子组成,每个人只注重每个人的生活圈,圈子不同,别勉强融入,融入也是件尴尬的事情。谁的生活都不容易,文人的优势,就是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与不易,用思想的文字,将它们精准地堆积成册。平凡人的生活,只有平凡,他们没有浪漫,没有高雅,有的只是尘世间的烟熏味,但并不表示他们不

伟大,能够将平凡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滋有味,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艺术。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任何解读都是对艺术的一种延伸,这里包括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个色彩就是观者平时综合素养的涵盖。每个人的维度不同,看作品的感受不同,艺术有时就是自己觉得有点明白,有时又有点懵逼,有时装得很懂,其实真的难懂!尤其是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如果没有西方美术史的支撑,用传统美学观念待之,一定会是让人觉得无法理解的怪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冠中 小鸟天堂

我们常常高呼,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服务于人民,这都没错,但有一点,艺术如果太过于强调与政治挂钩,那书画艺术就会沦为宣传画的功效,它的艺术含量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是文章写作者,一味高唱赞歌讴歌时代,那它的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就会缺失,呈现出的作品一定会是枯燥而功利性的。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文哲思,从思想上给人碰出火花,那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的,充其量它只能算是一篇记事性的通讯报告集,它所呈现出的价值无非就是文史档案价值,跟艺术的关联不会太大,这是众多文学写作者应该深刻认识的重要一点。

这个世上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大师、名家、艺术家,更多的只是文艺爱好者。绘画、写字就如唱歌、跳舞、对弈、玩琴、打太极拳一样,它应该只是大众娱乐的一个类别。它不是竞技项目,不可以用来比赛,不可以用来超越,它只是生活余兴的雅玩,无有高下,以养心为宜,愉悦自己为先,能感动身边人更好。千万不要误认为轻拿手中笔,就已成名成家。名家大师的门槛真的没有那么低,那些成名成家的活儿,真的应该交给那些有天赋而又勤耕不辍的天才精英们为之。真正的大师艺术家,应该具备未来时代的前瞻,他们对传统充满兴趣和了解,他们是脚踏传统的前行者,更是艺术高原上的拓荒者,海纳百川是他们该有的胸襟,任何背离传统,缺少生活阅历的探索实践都是扯淡。

从事艺术,就是从事一段孤独的探索之旅,你可以有方向,但你永远不知道路的尽头在那里!有的只是:沐雨临风不自弃,披星执笔只前行,纵有风华时可显,悲喜难与他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