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就是猫基于生理基础的“认同”和“探索”。
浣熊洗衣服,猫推东西,动物通过触觉感知世界。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一个视频——给一只小浣熊喂棉花糖,然后习惯性地把它们扔到水里“洗一洗”。易溶于水的棉花糖“啪”的一声消失了,小浣熊没能守住那份单纯的快乐。
我棉花糖呢,那么大一个棉花糖呢?
其实不管得到什么,浣熊都会在水里“洗”一下,故名“欢(洗)熊”。初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清洁食物&增加食物水分、帮助消化、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生存策略。后来对浣熊的进一步研究推翻了这个假设。
即使是在离水很远的地方,浣熊也会揉搓到手的物体,认真地“干洗”。在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得出结论,当皮肤潮湿时,浣熊爪子的触觉神经敏感度会显著增加。
许多动物可以通过触觉进一步感受物体,通过无毛皮肤上丰富的低阈值机械感受器识别和探索潜在的食物,猫猫也不例外。
这是个啥让俺摸摸
这东西好像可以吃,我先摸摸。
不难发现,猫猫对于体积相对较小、发光/反光、线状的物体,更有“推”动欲,这可能与它们天生的饮食习惯有关。
生活在野外的家猫的饮食比较广泛,除了鸟类、鼠兔等脊索动物外,常见的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也是它们的食物。
Blingbling的玻璃、金属甚至水盆水面的倒影都会让猫咪觉得这是某些昆虫背部的光泽,会促使它们去试探一下;线状物体会被他们粗略估计为蚯蚓之类的环节动物。
很多时候,猫咪打碎你心爱的玻璃,推掉你刚买的口红,然后把毛线弄得乱七八糟,只是出于这玩意好像“能吃我就先尝一尝”“它会让我再试一次”的心态。
小结
我一直认为铲官应该更了解现象的本质,这样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猫关系。
忽视一个动物共同行为的前因后果,一味地把爱推东西归咎于“贱” 在猫咪“惹祸”之后打 互取骂责备并不能让只是遵从天性的小动物察觉错误。
既然是写在基因里的一探究竟,那就老老实实把细碎物件收拾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