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莫斯科”号被击沉,俄罗斯手中这批老式舰艇的效能已经被证明不适合现代战场的需求。不过,很多人也想起当年俄罗斯试图售卖“莫斯科”号同级舰“瓦良格”号,以及乌克兰曾经试图售卖完工96%的4号舰“乌克兰”号(原“共青团员”号)。“光荣”级曾与中国有过擦肩而过的经历,为什么中国会买956E型“现代”级,而不买更大更威武的“光荣”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光荣”级诞生的日子开始,其设计理念就来自于苏联海军的实际战略需求。苏联没有太多海外利益,主要的战略利益在于维持东欧的陆权,这是核心需求。这样的逻辑之下,苏联海军本身除了核威慑任务外,就是辅助苏联陆军的地面作战。至于海上破交、近岸防卫等,相对而言是次要任务。

但是苏联的海岸线都非常分散和孤立,而且海域都是较为封闭的。波罗的海、黑海都有海峡扼守,北冰洋的冰层也阻止了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的活动范围,太平洋则远离苏联中心且有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扼守。因此,北约可以在苏联出海口外围快速布置封锁线,苏联的核潜艇由于射程不足需要前出,而苏联陆地战场侧翼也需要避免北约海军的威胁,因此苏联海军就需要突破北约海军的封锁,在核大战的环境下。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大号导弹艇”,苏联海军的打击依赖于大型反舰导弹,这是由于苏联航空工业、电子工业的技术限制形成的,因此苏联海军的大型舰艇高度重视火力输出能力,往往给军舰堆砌上8-20枚大型反舰导弹。而防空导弹和反潜装备则是为了在进入射程之前顶住北约海军的航空兵和核潜艇袭扰准备的,不仅1164型如此,1144型“基洛夫”级也是如此,甚至是1143.5型航母也是依靠苏-33来驱散北约舰载机,自己还带着12枚P-700“花岗岩”大型反舰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海军在80年代末的逻辑就是用这些大型舰艇顶住北约舰载机、核潜艇的打击和袭扰,将北约海军纳入射程后配合航空兵、潜艇部队向北约舰队发射大量导弹进行饱和打击。之后这些舰艇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在核大战的背景下,这些反舰导弹很可能装备了核战斗部,发射完导弹后这些大型舰艇的生存希望也十分渺茫,即便幸存下来也不太可能还有港口可以返回,这些钢铁巨兽依然是一次性消耗品。既然是一次性消耗品,那么经济性、出勤率、损管设计就可以先放一放。1974年61型“卡辛”级“勇敢”号的殉爆事故,则是这种重火力轻维护的后果之一。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就不同了。中国是海陆复合型国家而不是较为纯粹的陆权国家,同时中国深深嵌入全球市场,有大量的海外商业利益。因此,基于“核大战打不起来”的基本战略判断之上,中国海军考虑的主要是维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拓展海洋权益的任务,这一定位与西方国家更为接近,而与苏联则差别非常大。中国海军需要一批舰艇进行舰队决战,同时还有大量的日常勤务需要完成。因此,苏联基于核大战和较为低劣的经济效率制造的舰艇就整体上缺乏吸引力。对于90年代末的中国海军来说,1164型价格昂贵,反舰导弹华而不实缺乏配套,生存能力不佳,除了区域防空能力外并无太大吸引力。

但苏联有一个领域是与中国一样的,那就是近距离两栖登陆作战。中国需要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准备,而台湾海峡的宽度大约仅有150-200公里,这一距离与苏联海军需要执行的短距离侧翼登陆作战相当。因此,苏联海军的登陆和支援登陆装备反而可以契合中国海军的需要。支援登陆的装备中,956型“现代”级反而可以符合中国海军的基本需求,其设计特点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为支援登陆准备的,包括两座AK-130火炮和射程仅有120公里的3M80反舰导弹。当时引进956型驱逐舰,很多媒体冠之以“航母杀手”,然而真实的情况则是956型就是为两栖登陆建立一个较小范围的制海区域所准备的。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956E型可以有效控制台湾海峡这样范围的海域,这自然就比较契合解放军海军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956型才是适合中国海军需求的装备。类似的逻辑下,中国进口乌克兰的12322型“欧洲野牛”大型气垫船也是基于同样的短程快速投送需求,这也是中国与苏联体系契合的一点。除了956型和12322型,加上从乌克兰进口的908型“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外,中国从俄罗斯/乌克兰进口的都是子系统,完整的水面舰艇就没有太大兴趣了。如果是核潜艇,中国兴趣可能不小,但主要看俄罗斯舍得不舍得。

随着苏联体系的日薄西山,未来中国海军不太可能再进口俄罗斯成品。现在中国海军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至少水面舰艇领域,中国实力是超过俄罗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