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出了经济要向高质量转型,但经济转型哪有这么容易,本期内容就探讨一下中国经济转型的难点。中国经济当前的难点在哪里?答案是外需不振内需又不足。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靠投资和外需拉动,比如我们过去房地产,基建等,就是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外需拉动就很好理解,我们通过出口大量商品,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全球化,因为我们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如果没有了全球化,各国纷纷自己搞供应链,那我们大量商品就无法出口,我们经济就要出问题。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出现了外需不振,而且不排除这种情况会恶化,主要是美国不断推动硬脱钩,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个美国都在这么干,比如在2021年,美国从墨西哥采购的化学品和建筑材料等商品等增长了6倍,而我们对美国的供应数量则下降了9%,这还只是几个小领域,更明显的例子就是,过去几年美国故意降低从我国采购商品,重点从印度、越南等国采购商品。意味着美国虽然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是他们在重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道路上,已经决定一条路走到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美国外,欧盟现在的态度也变了,特别是乌克兰问题爆发后,欧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我们说三道四,而且还跟着美国把我们列为竞争对手,欧盟前几年也开始有意扶持越南和印度,如果他们和美国一样,也大规模推动产业链重振,那对我们来说外需不振的风险就非常大了。

有人说外需不振我们有内需啊,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得有多大,这也是我们当前经济的困境之一,就是内需不足。为何内需不足呢?因为我们的消费水平低。我们14亿人别说不如美国3亿人的消费水平,就连印度人的消费水平我们都比不上。

对于我们来说,在外需不振的情况,就要考虑如何扩大内需,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难点之一,因为内需扩大的难处也不少。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呢?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要改变消费观念。美国为何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因为他们早就完成了转型,从投资和生产主导转向了消费主导,美国经济曾经也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比如二战前后美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基建行动,到70年代基本完成,当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生产的大量商品销往全球,他们就意识到了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所以在不断开发欧洲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扩大自己的内需,最终变成了一个消费大国,这一点咱们得学习,美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

二战后福特汽车为了扩大销量,早期福特的广告强调汽车的质量,但这带来一个严重问题,民众买了一辆车几年不换,这导致福特汽车无法扩大市场,于是他们更换了广告,强调汽车的外观、颜色等,甚至通过模特来强调不同的衣服,要搭配不同颜色的汽车,这广告极大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消费观,他们的白领阶层从过去平均2年换一部车,变成了不到3个月换一辆车,让福特汽车赚了不少钱,而这还是只是美国的一个领域。大家看今天的美国,消费能力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比如美国人购买服装,每年平均购买65件,他们是穿几次直接扔掉,问一下各位,你一年平均买到10件衣服了吗?

美国的消费观念被改造,他们有钱就拿来消费,所以他们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极大的带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让他们有更多钱去研发新技术,然后一步步积累走上了高端制造。越是高端制造,工人的收入就越高,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所以哪怕当下的美国产已经空心化了,但是在高端领域的优势下,他们依然能有强大的消费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有一场思想上的大宣传,要积极提倡消费利国利民,因为只有我们大量消费了,咱们企业的订单才会多,更多人才有就业才会增加工资,反过来这些人才有能力扩大消费,所以越是大力消费,我们就会走向良性循环,越是缩减消费,我们的企业越是困难,国家经济也会越来越困难。

二要提高民众收入,想要扩大消费水平,除了改变民众的消费意识外,还要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否则今天贷款消费了明天没钱还了,那就是竭泽而渔了,反而会伤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扩大消费的同时,还要提高民众的收入。而提高民众的收入则至少有两个方向需要改变。

首先是国家需要改革收入结构不合理的地方,大家看我国的税收结构和美国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税收主要靠企业税,比如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而个人所得税占比不足10%,而美国则不同,美国联邦税收中,个税比例远超40%,企业所得税却不足10%,所以同样是面对疫情,我们疫情控制这么好,但是我们民众的消费意愿却不高,而美国人则在不断增强,为何出现这种局面?因为税收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碰到危机之后大家的处理办法不一样,由于我们的税收主要来源于企业,所以我们更多的减税措施只能针对企业,也就是说是企业得利了,而在困难时期企业获得的好处,实际上只有少部分高管和企业负责人能获得好处,底层员工很难获得好处,所以无法刺激消费。同时大家看到一个现象,我们降息又降准结果钱出现空转的局面。

反观美国,因为大量税收来自广大民众,所以他们直接把钱发到民众手里,结果是大量民众积极消费,这就提振了美国的消费能力和投资欲望。美国在疫情这么困难的情况,还有这样好的局面,咱们不得不承认一点,他们这个结构似乎更合理一点。但我要额外说明一点,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比很高,对美国经济很好,但美国企业税收太低了不好,所以最好的结构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收占的比例都要高。

我们提出了橄榄型结构,实际上就是学习美国,要壮大白领的规模,当然这个白领不一定真的是白领,只是代表更多人的收入扩大,跟白领阶层一样而已。因为只有这群人壮大了,咱们的消费能力才能扩大,内需不足的问题才能解决。所以想要提高消费水平,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们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比如减少对低收入群体的征税,让他们部分人完成资本积累迈向中等收入群体,这就种韭菜,先把它养大了在收割,不要还没有长高就割了。而缺的那部分税,可以从高收入群体入手,我们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已经够高了,更应该做的是堵住逃税的漏洞,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如此。这几年不少明星一逃就是上亿元,如果我们税制改革更完善,那就会收上来更多税,那个税起征点就可以提高,真正做到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才强,职工的收入才会增加。还是用福特举例,为何他们过去能让美国白领从平均两年换一部车,变成不到3个月换一辆车(70年代前后),一个原因是广告宣传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思想,还有一个原因是福特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二战后,美国许多新技术转化民用,提高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福特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于是福特汽车降价销售,民众才能更轻松的换车了,降价不一定代表企业利润更低了,因为薄利多销利润反而增加了,当然还有一点,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增,企业的利润增加职工的收入也跟着增加,所以他们才能增加消费能力。所以我们想要提高民众的收费水平,还需要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家再看今天的苹果公司,他们可以说说民用商品领域生产率的代表,关键人家还是高科技,所以一个苹果公司就帮美国赚了很多钱,而其他员工的收入则让人羡慕。而美国却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而我们则缺这样的公司。

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7.55倍,而美国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本来就比我们少,意味着他们获得收入会更高,所以消费能力才这么强。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科技,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提高生产率,比如自动化加速升级,智能化大规模升级等,这样我们职工的劳动生产率才会提高,这样才能迈向中高端领域,才能赚更多利润。我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说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排名仍属于第三梯队。也就是以中低端产业为主,我们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迈向中高端领域,才能挤入第一梯队,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让更多人的收入增加。

最后是打造更公平的国内市场,我们需要巨头企业,但更应该帮助更多小微企业生存下来,一个企业做好了,它只能让少部分人有钱,而更多小微企业赚钱了,就意味着更多人有钱了。所以我们应该在更公平的环境下,避免更多小微企业被巨头企业给搞死。咱举个例子,某些互联网巨头已经非常赚钱了,结果来抢卖菜卖水果的生意,由于资本优势他可以通过补贴,很容易就搞死这些竞争对手,很快会垄断上下游,他一旦垄断后两头就要吃亏,上游种植户被他压价,下游客户会被他高价卖商品,但如果他不能通过补贴来竞争,那么更多小摊小贩就很容易存活下来,上游不会被压价能赚更多钱,大量中间商也能赚钱,下游客户可以比价不会被高价垄断,那么三头都赚了,这就会让更多人收入增加,这总比一家企业富裕了好。当前我们强调打通国内大市场,禁止地区保护主义等,实际上也是创造公平的环境,降低企业成本让更多人受惠。

转型必然面临阵痛,但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转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