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北京城一所四合院内正在上演着这样的戏剧性事件。

一个小战士和一个金发碧眼,身穿粗布大褂的男子僵持庭院内,他们两个,一个呆愣地站在那里,一个摆摆手,用着一口流利陕北话,义正词严地拒绝道:我又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人,这补助不应该给我······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金发碧眼的男子拥有如此外貌,怎可能不是外国人?如果是外国人,他又怎么能说出如此地道的陕北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因他的身份让人意想不到,因为他是首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友人。

此人名叫马海德。

01 闻名陕北赛华佗

马海德何许人也?在上世纪30年代的陕甘宁革命边区,这个小伙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人高马大金发碧眼十分出众,更厉害的是还有一手精湛医术。

小到头疼脑热,大到传染疾病,这位小伙是来者不拒,且通过治疗,都能让人药到病除

当然,他走到如今这般地步,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多番波折。

初到陕北之时,由于群众对于外国人还是比较抗拒或者陌生的,所以压根没人找他看病。

面对如此境况,这个小伙并没有灰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着。

为了“找到”病患,他便一一造访村中的村民。

经过一番免费诊治,村里的大爷大妈纷纷表示自己腿不疼了,腰不酸了,干活更有劲了。

后来,在他们的义务宣传下,来找小伙子看病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

小伙子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是正儿八经的外国人,但是他在陕甘宁革命地区行医多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宁夏一带多回族,这位小伙子与回族人民也是打成一片,深得回族阿訇的喜爱,阿訇隔三差五就把这位小伙子带回家吃饭。

可在这里待久了,问题就出来了。

小伙子在同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太长,称呼起来不方便,于是,他想取个中国名字。

阿訇一听来了精神,因为起名这事他经验丰富啊——村里孩子的名字,几乎都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

没过几天,他就告诉小伙,自己已经想好了名字,就叫“铁柱”。

虽然这是老人家的好意,但无奈的是,这个名字配村子里那些壮汉是绰绰有余,但是配这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却不太般配。

“铁柱”之名被否决后,小伙又从自己名字的英文音译中挑出“海德”两个字,并选姓马。

由于马海德这名字听起来比“铁柱”文艺几分,村民也十分赞同,最终,小伙暂定“马海德”之名。

那么,为啥要姓“马”呢?这还要从明朝的一人说起。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一事,可人们不知的是,郑和这位仁兄祖籍云南,在小时候作为战俘被送进宫当太监之前,不仅是回族,而且姓马,名叫马三保。

回回“十人九姓马”,因此,小伙觉得“马海德”三个字更能彰显他与回族人民的浓浓情谊。

02 漂洋过海来治病

名字一事暂且告一段落,那么,马海德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

这要从1933年说起,当时他的身份是日内瓦大学的医学博士。

这位小伙子自幼家贫,并且有多位亲人因为传染病去世,因此立志学医,想要通过自己所学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当时中国大地肆虐的传染疾病,并研究解决方案。

泱泱华夏四万万人的土地,从古至今孕育了多少人杰?如今却处在军阀混战、强敌环伺的内忧外患局面下,百姓饱受病魔荼毒。

当原计划为期一年的考察结束之后,马海德却不想走了,或者说他不忍心走了。

一同来华的同学劝他:“我们回到祖国后,应为同胞排忧解难,何必在此为陌生人受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马海德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我何尝不知道回去可以更加轻松?但是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看到听到的,是底层群众的生离死别。他们勤劳善良,当我们去看病时,愿意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感激我们!如果从医仅仅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那么大可以抽身回国。但是这个职业所赋予我们最可贵的,是博爱与平等。这片土地曾经那么辉煌,而子孙后代却沦落至今,我决心帮他们一起来渡过难关。”

医者仁心超越国界,他的善良、同情与博爱,不允许他逃避、退缩。

就这样,这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留了下来,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这片伟大土地上的受苦人们。这一年,他23岁。

03 上下求索赴延安

此后的日子里,马海德继续留在中国上海,研究传染疾病,并开办诊所帮助穷苦工人。

随着接触到的病人越多,马海德越来越深入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

此时,他发现,仅仅在肉体上治疗疾病是不能釜底抽薪解决问题的,造成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百姓们目前所处的境况。

在这种认识下,马海德开始有意识地结交当时社会的进步人士,在交往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而在宋庆龄等人的影响下,马海德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著作,并开始更加深刻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后来,马海德更是利用身份之便,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进行地下活动。

不仅如此,马海德还在美国《工人日报》和当时上海进步刊物《中国呼声》中痛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虽然马海德在努力做着一切,但彼时,在敌人的刻意安排下,时刻为人民着想的共产党却被宣传成了洪水猛兽。

为了消除这一舆论的负面影响,共产党决定邀请几位公正的国际人士到延安参观。

与此同时,宋庆龄便推荐了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

由于这两人在当时的国内外都极富影响力,再加上这俩哥们身虽是外国身,心却是中国心,骨子里都热爱中国,愿意帮助中国人民。

所以,奔赴延安的重任,就当仁不让落在这哥俩头上了。

斯诺到了延安之后,他把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

此书一经发行,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向世人介绍了共产党的真实面貌。

斯诺写了书,那么马海德又在干嘛呢?马海德深受影响,直接不走了!

从此,他的命运与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紧紧相连。

1937年2月,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扎根于陕甘宁地区,为当地医疗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学会了陕北方言,还有了一个正式更名为——马海德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和小马一起去延安的记者斯诺,除了写下来那本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之外,他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几十年,哪怕相隔万水千山,他也与中国人民依旧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不仅如此,斯诺更是在遗嘱中表明,要将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因为那是他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地方。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04 伉俪情深闹革命

马海德在战争年代的付出是不可否认的,他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了无数病痛患者的生命。

此后的日子里,他的善良也让他遇见了一生的真爱。

1939年,29岁的外国小伙马海德认识了上海姑娘周素珍。

这位姑娘饱读诗书,但因反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而毅然出逃。

周素珍是延安话剧团的演员,而恰巧马海德在日内瓦求学期间也十分喜欢话剧。

基于此点因素,两人有空便会坐在一起聊聊天:马海德向她请问中国话剧故事,周素珍也时常听海德讲述外国的经典话剧。

中华不同的话剧,恰如一根纽带,连接的是两个年轻人的心。

一个是离开祖国的热血青年,一个是离开家庭的青春少女,或许

经历上的相似性,爱好上的共鸣性,使得两人一见如故,最终喜结连理。

结婚后,白天夫妇二人各司其职,晚上马海德教周素珍英语,或者周素珍教马海德上海话,日子虽然平淡,但在战争年代的动荡,两人的相互依偎衬托得让人越发羡慕。

后来,马海德还为周素珍取了另一个更富诗情画意的名字——苏菲。

此后几十年,苏菲陪马海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和平年代的风波,无论是马海德受嘉奖万众瞩目,抑或是被牵连惨遭迫害,夫妻二人,一生相守,从未相离。

05 一生深藏功与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马海德激动之余,却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年迈的父亲期望他早日回国。

可几十年与妻子的朝夕相处,几十年与华夏儿女荣辱与共,他亲眼见证并参与到这群龙的子孙从挨打到站起来的过程,明白自己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为了更好融入新中国,他拒绝了父亲的建议,于1950年加入了新中国国籍,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加入新中国的外国友人,并继续奋斗在中国的医疗事业上。

后来,50年代初,国家为了给那些为中国发展而努力的外国人,决定给他们发放补助,其中也包括加入新中国的马海德,而这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马海德拒绝补助之人,义正词言地说道:我又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人!

细数马老这一生,可谓是燃烧自己,照亮国人。

06 总结

时至今日,马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懂得感恩的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艰难岁月里面,为今日的我们所负重前行的人们。

尽管他们可能语言不通、肤色不同,但是他们的胸膛之中,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参考资料

1.《马海德》中国文明网 [引用日期2021-06-22]

2.《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马海德》共产党员网 [引用日期2021-06-22]

3.《“最美奋斗者”名单》新华网 2019-09-25 [引用日期2019-09-29]

4.《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为什么是他?》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1-06-22]

5.《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