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宝文物,其实都是可以复制出来的,比如青铜器,模仿古代失蜡法等铸造工艺,用现代精密仪器可以做出更复杂、精细的模具,1:1还原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古人虽缺少科学理论,但在技巧的使用和想象力的突破上,总会制造出一些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著名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就是这样一件神奇的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湖北随州的一次开山炸石,意外炸出来轰动国内外的曾侯乙墓,一个存续了700余年却无任何文献记载,被历史的尘埃深埋着的诸侯国:曾国,由此重见天日,这是一次足以改变历史知识体系的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超过1.5万件,尤以青铜器数量之多、做工之精细、气魄之宏伟,完美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方面的极高成就,曾侯乙尊盘、编磬、冰鉴还有重达3.5吨重的一套编钟等,都是毋庸置疑的稀世珍宝。

或许是编钟的名头太响,掩盖了其它文物的光芒,人们鲜少知道,其中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底座,也能代表着2400多年前青铜器冶炼的巅峰。考古时编钟旁有一个已经腐烂的鼓,它的底座也烂成一堆。

史书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它是由底座下竖起的一柱贯通鼓腔,敲击鼓面发音清脆明亮,古时常用于寺院法事场合。而考古人员把建鼓底座修复后,他们发现,此文物虽能修复,但工艺复杂,现代技术竟复制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能修复却不能复制?这是因为建鼓底座虽烂成数截,但关键接口都还清晰可辨,工作人员只要依样逐一拼接就可以了。但完成后,光看这些龙的造型就感觉纷繁缭乱,变幻莫测,造型奇特到诡异。

整个底座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由数不清的大龙和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首尾纠缠的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看似无序又有序,实在是把工艺、技巧和想象力运用到极限。

湖北省博物馆曾邀请多家有实力的单位,对这件文物进行复制,结果无一例外,只能大概模仿出外表的样子,而内部的成型却怎么也构造不出来,馆方负责人称复制品缺乏灵巧,与原文物差距甚大,一眼看出来就是假的。

据专家研究,建鼓底座采用传统的失蜡法制作,先分段铸造,后经过焊接而成,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即便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大多数对外展出的国宝都有复制品,但建鼓底座出土42年以来,仍然没有替代品。

不仅复制不出来,连上面到底有多少条龙都数不清楚。曾有一位外国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馆呆了一天不愿意走,他强迫症犯了非要数清楚,最后给出的结论是108条,然而其他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数量完全不同。

有人说是96条,也有人说是八对大龙和四五十条小龙,总之,这些铜龙的首尾纠缠在一起,能在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数量,这样的空间构造能力实令人拍案叫绝,要知道这可是2400多年前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人类科技长足发展,文明程度绝对远超古人,但我们也能从曾侯乙建鼓底座中,看到了古代工匠迸发出过人的智慧,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道还有多少失传的技术,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