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书信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朋友之间的关怀是相互的走动拜访。记得曾经有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约定五年后在什么地方见面。结果赴约的历尽千辛万苦按日按时到达,而守约的已经逝去,唯有做儿子的在风雪中为父亲等待这位五年前的客人……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都让人唏嘘不已。

再后来,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朋友之间的开始了书信问候。比如唐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句,可以看出一封书信的关怀对朋友来说多么的重要。再后来就是电报、电话以及短信问候了,这其中,不过经历了几十个年头。前几年,这些朋友之间关怀的方式全部变成了微信。没想到,日月如梭,转瞬间,即使是简单便捷的微信也不用发了,关怀一个人,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就行了。

因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人对外展示的窗口,是立体的形象,图片化的传递,文字化的叙述。当你需要关怀一个朋友时,就经常去阅读他的微信朋友圈,就能和朋友共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研究微信朋友圈时间长了,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性的东西:爱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心灵鸡汤的,多是心情郁闷者。表面上看似过得风光旖旎,内心里却万丈悬崖,嘴上还不得不装出一副圣人模样,或曰清高,或曰淡泊,其实早已经心急如焚了。

看到这类的朋友圈信息,关系实在是铁的,不妨问候两句,祝福两句,看看朋友的反应。若是对你的问候和祝福不甜不咸地应付、敷衍,就不要把问候和祝福进行下去了,否则定视你为看笑话之人,朋友关系算是彻底的破裂了。

还有那些爱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愤青文章链接的,定是些可爱之人,或经营有一个小企业,或戴有一顶小官帽,或是有一些小名分,总是是“小”。因为小,这一些东西就需要再大一点。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眼看着人家起高楼,眼看着人家坐宝马,眼看着人家宴宾客,心中定有些不舒服,往往把这一切得不到的归结于体制或是社会风气上去,免不了想发两句牢骚,又怕人窥见了心态,就在微信朋友圈发愤青链接发泄。

至于军迷或有从军经历者爱转军事兴国链接、老干部转发健康鸡汤链接、小女人转发育儿常识链接、老母猪(指年龄大的像猪一样蠢的女人)转发明星八卦链接,等等,这些常识性的就不用一一细分析,皆能从中分析出他的性格、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特点。

更有那些天天刷屏微信朋友圈炫耀幸福生活的,让你羡慕得无以复加,总感觉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慢慢地竟然有冰水两重天、道不同不相谋的感觉了。就在这个时候,在某个临睡前的晚上,你发现这位朋友突然不刷屏了,立即就有了失落。又几天过去,当你发现他真的不再刷屏,甚至一个链接也看不到时,心中立时忐忑:他曾经起高楼,也曾经坐宝马,也曾经宴宾客,如今为什么突然停了微信朋友圈刷屏?难道是楼塌了?宝马卖了?宾客散了?

尽管他宴宾客时没有叫上你,却在他宾客散时依然关心他。

说明你才是他的好朋友。

其他的,不过是打秋风的。

时间长了会发现,这些转发在微信朋友圈的链接对你的人生确实无一益处,留在你脑子里的是一盆盆糨糊,甚至于因为这些链接的存在,模糊了朋友在你脑海中的形象,失去了正常的人形,成为了张牙舞爪的怪物,还浪费了你宝贵的视为生命的时间。

恼上来,把微信朋友圈给删除了。

慢慢地,朋友情也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