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到了这样的人生剧本:33岁,有一份家里安排好的稳定体制内工作,未婚夫出轨,心中一直藏有一个渴望被点燃的音乐梦想,你会如何选择接下去的生活?

正在面临抉择的珍妮表示,要不是我未婚夫出轨,我恐怕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做自己,也没有机会去完成梦想了。

想问一下,你结婚了吗?

PK台

想问一下,你结婚了吗?

2022-04-14  PK已结束  575人
  1. 1. 结婚了
    50%
  2. 2. 并没有
    50%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很多人用刺猬乐队《火车驶向云外,梦想安于九霄》的这句歌词感叹韶华易逝和年龄焦虑,我也曾深以为然。

直到年龄渐长才终于听懂,我们唱的并不是老去的无奈,而是坦然接受青春易逝后,依然心存梦想的倔强。

20岁的时光确实无法逆转,30岁后的我们不再是懵懂任性的少年,但距离真正老去依然十分遥远。

处于这种「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上不下」的尴尬年纪,究竟该按照什么样的准则去走下一步,成为了人生中一道最煎熬的抉择。

有人为了追求梦想抛开现有的一切安稳,也有人为了让自己过上更轻松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丁克。

艾伦在一个南方大城市从事手机维修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大约4500块,经济条件并不好。

他从来都不想要孩子,一个是因为自身条件不足,认为如果有那个时间、金钱和精力还不如用在自己身上;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父母。

小时候,艾伦就时常怨恨父母到遥远的大城市打工,把他留给亲戚照顾,每年只回来看他一次。因此艾伦与父母的关系从来都不亲密,也不觉得有传宗接代的需要。

26岁的时候,艾伦做了输精管结扎手术,后来也谈过女朋友,但因婚姻价值观不合而分手,至今依然单身。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其实小孩不是必需品。更何况我如果结婚生子也还是底层人吧,到时候我可能还是会像我父母一样把小孩留在老家待着吧。我不想再继续这种无意义的循环了。”

无论是33岁辞掉稳定工作去追求可能不会实现的梦想,意志坚定的丁克一族,还是40岁转行从实习生开始做,他们都属于不遵守“社会时钟”的人。

作为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社会时钟”的概念最早在1976年由美国著名学者伯尼斯·钮加藤和黑捷斯塔德提出。

他们认为不仅文化决定人应该如何行为,那些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时间顺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通过各个阶段,生活必须按照预定程序中给定的速度进行。

用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来解释,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名副其实的“打卡式人生”。

“社会时钟”几乎涵盖了人一生中通常会做的所有事情,比如几岁前完成学业、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发生性关系、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升职、收入达到某个数字、退休……

它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人们通过和社会时钟的对照,判断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一旦落后便会容易感到焦虑和挫败。

从学生时代家家户户都会cue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到《春节自救指南》中“刚读完研究生/不小心奉子成婚/还考上个公务员”的宝贝儿子,谁能超水平完成阶段性目标,谁便是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有人顺应“社会时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人在迷茫时参考“社会时钟”,也收获不错的结果。但它却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总有与之错位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挣脱枷锁。

“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犹如唐僧的紧箍咒,极力想把人安装上发条,按部就班随大流过一生。

“你都28了,还去读研干嘛?女孩子学历越高,越不好嫁人!”

“你都32了,该找个老婆结婚生子,像个男人样承担起家庭责任了!”

“你都40了,连存款都没有,好惨啊!”

在TED演讲中,米希尔曾说过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年轻的时候一点都不着急,结果一到30岁就开始慌了;就像玩抢凳子游戏,哨声一响,就立马抢最近的凳子坐,根本都不管这个凳子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

在职场节目《你好!面试官》中,曾经有一个求职者,就因为30岁没有给人而立的状态,被应聘者拒绝了。

她的理由是,都一个30岁的大老爷们了,还对自己要求这么随性,简直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就因为这,一下子引发了台上嘉宾的争执。

作家刘同果断站出来喊话:“你知道现在三十而立这个词,真的害了好多好多的中国男性。”

那么这样的“社会时钟”能不能停一停?我们为什么要被“社会时钟”推着走?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区”?

2年前,一位名叫aye的网友发出内心的呼喊,在豆瓣创建了“逆社会时钟”小组,目前已有将近6万人加入。

上学、恋爱、结婚、工作,很多事情看似顺理成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于是诞生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勇敢地背弃“社会时钟”,不再遵循“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成人法则,生活在自己的“时区”里,尝试摸索自己的生命节奏,坦诚地分享着各自的“逆行经历”,抱团取暖,共同化解心中那份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感、焦虑感。

在“逆社会时钟”小组中,有人20岁过上隐居生活,有人26岁出国重读本科,有人40岁怀头胎。

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叛逆”人生。无论求学、工作、还是结婚、生子,不断尝试打破社会对重大人生节点对应年龄的固有印象。

三十岁去考研,四十岁转行,五十岁学钢琴,六十岁遇见真爱……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在自己创造的“时区”里,一切皆有可能,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 。

有人加速,有人延缓,也有人行至中途彻底更换方向。但正如每个故事都拥有A面与B面,遵循“社会时钟”的人群,得到了安定,失去了自由;

与“社会时钟”逆向而行的人群,挣脱了内心的枷锁,而代价是要面对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与质疑的眼光,也会因无法与社会合群、和解,辜负至亲的期待而饱受煎熬。

在“逆社会时钟”成功的经历帖下,不少网友都羡慕不已,也时常会产生那种让人生重来的念头,但“逆社会时钟”绝非易事。

经济条件、现实情况等客观原因可能是行动受阻的直接因素,但更多人都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生命规划与社会束缚之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毕竟在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社会里,异常即错误,“逆社会时钟”的举动太容易成为反面教材,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将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抛在脑后,完全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有时候年龄焦虑并不来源于自身,而是这个社会如何看待这个年纪的自己。

在《非正式会谈》中,陈铭说过:“调节着时钟的走向,拉大宽容的程度,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文明,非常重要的标尺。”

35岁还没有成家不丢脸,45岁还选择继续读书值得尊重,70岁还坚守基层岗位也是另一种成功。

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每一位“准时青年”和“时差青年”,都值得尊重。

正如“逆社会时钟”小组创建者的分享: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结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羡慕,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