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电影市场,以《长津湖》为代表的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异军突起,票房和口碑双赢。一件件尘封的往事也随之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震撼之余,也有很多的感慨。

在几十年前,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抗击外敌,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祖国的昂首挺胸,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他们的英勇事迹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精神应该永远流传。

在四川,就有这么一个人,自费出资数十亿,建了一座抗战博物馆。希望能把那段历史永远地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地激发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历史责任感。有这样的情怀和实力,令人肃然起敬。

这个人叫樊建川,曾经的宜宾市副市长,如今的建川博物馆馆主。

是什么让他辞去市长职务,来做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呢?为了做成这件事,他又经历了些什么呢?如今的他又怎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1957年,樊建川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抗战老兵。

他的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别具一格,从来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孩子想要下河游泳、爬树打架,做各种危险的事儿,他都不管。

他常说生死有命,作为樊家的儿子,最重要的是要争气,要有骨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虎父无犬子,樊建川身体内也流着父亲一样的热血。小时候,樊建川总爱和别的孩子打架。如果父亲看到了,也不干预,他觉得小孩子打架也打不出啥大毛病,就躲在旁边悄悄观察。

要是打赢了,父亲会很骄傲,说好样的,这才是我的儿子;可是如果打输了,父亲就会分析他为什么会输,还会亲自教他一些动作要领。

有时候遇到比自己强很多的对手,打了败仗时,父亲会告诉他,不要与对方硬碰硬,要以退为进,找准时机反击对方。

他还教育儿子道,“千万不要给樊家丢脸,做人要有一股子拼劲,一人一条命,就是用来拼的。”

在父亲的这些言传身教下,樊建川慢慢地成长为了一个敢想敢做、胆子特别大的孩子。

此外,樊建川还有着极其心细的一面。他从小就很喜欢收集东西,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像传单、小报、烟盒、糖纸等等,在他眼里都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宝贝。

1975年,高中毕业后,樊建川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了两年的知青。那两年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十几岁的小大伙子,常常吃不饱饭,饿得眼冒金星。

此外,还得干很多农活,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因为饥饿而应付差事。不管是堆稻草,还是糊田埂,他都一板一眼地把功夫做到位。做出来的活儿,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长期吃不饱,加上繁重的农活,他的身体终于扛不住了。有一次,他在干活时,突然两眼一发黑,晕了过去,众人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了公社卫生院。

医生一检查,没啥毛病,就是饿了。然后给他开了一个方,红糖化水,喝完之后他身上就来了力气。

这一次之后,樊建川觉得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后来,机会来了。

部队下乡去征兵,他满怀希望地报了名,但是在体检时,因为视力不合格被刷了下来。

那一刻,他感到万分绝望,但是也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又跑到另外一个部队,找到负责征兵的领导,软磨硬泡,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吹笛子、拉二胡、拉手风琴、唱歌等等。最终,他用自己的诚心和毅力打动了领导,成功地参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他跟着部队来到了内蒙古。那是一个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的地方,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得有零下40度。但是不管怎样,好歹能吃饱饭了。

参军两年半时间里,他做什么事都很积极,成为了部队里的优秀模范代表。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樊建川十分激动,他想要上大学。得知这一消息时,距离高考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最终考上了西安政治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三医大当老师。干了几年,又转业到宜宾政策研究室做研究员。

在那里,他做了大量的调查,写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有的还发布在国家级的杂志上,影响力颇大。

于是,就被当时的宜宾市委书记注意到了,他觉得这么优秀的小伙子,做研究员有点可惜了,就把他调到了基层,让他去干一些实事。

自此,樊建川走上了仕途之路,因为工作业绩出色,一路攀升,做到了宜宾市常务副市长。那一年,他才34岁。

02

工作之余,他一直都没落下自己的收藏爱好。

他的收藏爱好很特别,别人都喜欢收藏瓷器、字画等比较文雅的东西,而他就专好收集那些在他人看来是破烂的东西,比如抗战时期的钢盔、报纸、传单、文件等,甚至连烟盒、信件、陶罐之类的都不放过。

每收集到一件藏品,他都会去追溯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也让他收集的瘾越来越大。

如果不是樊建川,也许这些藏品以及它们的故事就这么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这种大批量的收藏是需要钱来支撑的,那时樊建川一个月的工资是200元,大部分都被被他用来收藏那些“破烂”了。

自1992年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越来越繁荣。那些敢想敢做的人,腰包都慢慢鼓了起来。

樊建川偶然间得知连那些出租车司机、小饭馆等个体户挣得都比他多的时候,他坐不住了。

他认真考虑了一番,觉得自己内心其实并不想沿着仕途一路走下去。一来因为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敢说敢做,这样的性格混起官场来难免要走一些弯路;二来,工资也不够支撑他的收藏爱好。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副市长的职务,开始下海经商。别人都为他感到万分惋惜,可是他自己却很看得开,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之后,樊建川就来到了成都,准备在那里开始打拼,刚开始的时候,他先给一家港资房地产公司打工。

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他开始尝试着创业。1994年,他和朋友一起合伙开了一个建筑公司。

商人向来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的建筑商为了节省成本,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或者以次充好,反正从外表上也看不出来什么。

但是樊建川不一样,他不允许公司有这样的行为发生。他觉得,无论如何,做人做事都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他们公司盖的房子质量是相当过硬。

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开发商盖的房子都因为质量不过关倒塌了,导致死伤无数。但是樊建川公司建的房子却没有什么大碍,震后,一些小区的业主挂出横幅,上面写着:谢谢樊建川,建这么好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2003年的时候,樊建川公司在四川大大小小2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中排名第五。07年的时候,他的个人资产就达到了20亿,名下除了建筑公司之外,还有写字楼、加油站、商铺等等。此后连续多年都登上了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

当经济实力慢慢变强了之后,他搞起自己收藏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了。

每次只要听说哪里有他感兴趣的藏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会想方设法地把这些藏品拿下。

刚开始的时候,樊建川收藏这些都只是因为个人的爱好,也并没有一开始就想着要去建一座博物馆。而且,他一直觉得,博物馆是很神圣的地方,在它面前,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太苍白和薄弱了。

但是,后来发生的这几件事,却让樊建川开始有了建博物馆这个大胆的想法。

03

2001年,樊建川在四川省博物馆租场地办了一个展览,将自己的藏品摆了出来,还邀请了卢沟桥纪念馆馆主等去剪彩,当他们看到樊建川的藏品时,都被震惊到了,没想到一个民间收藏家竟然有这么高的水平。

参观完毕,卢沟桥的馆长邀请樊建川带着藏品去北京进行展览,樊建川答应了。展览期间,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也去参观了,当场就鉴评了十四件国家一级文物。樊建川随口问卢沟桥博物馆有多少件时,得知仅有几件。

樊建川听到这个答案,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底气。

本来,他想的是将来有一天把自己的藏品捐赠给一个博物馆就完事了。但是,在北京和香港办了两次展览之后,他亲眼看到自己的藏品影响之大,樊建川开始动了要建一座博物馆的念头。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藏品都非常有价值;另一方面,他觉得建博物馆这件事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这个时候的樊建川,内心的使命感越来越强,他想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博物馆怎么建,他也做了一番详尽的研究和推算,最终决定要建一系列的主题馆,起名叫博物馆聚落。

他的理念就是要把博物馆拉下神坛,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普通的能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地方。

在后续的发展中,还可以增加一些配套设施,比如客栈、餐厅、古玩店、商业地产等等。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说干就干,首先,得找一块可以建造博物馆的地皮。按照他的规划,至少得需要500亩的土地。

为此,樊建川四处奔波,他跑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当地政府一听他张嘴就要500亩时,心想建个博物馆哪里需要用这么多的地,他肯定是打着建博物馆的名义要地皮。

说不定要到手之后,用个一二十亩盖个博物馆,剩下的都拿来开发成房地产项目。所以,没有一个地方肯批地给他。

2003年,苦苦寻觅未果之时,四川大邑县政府向他敞开了大门,愿意给他批地。得知这个消息,樊建川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然后,樊建川就去大邑县进行了一番考察,最终将博物馆的选址定在了安仁镇。虽然当时的安仁镇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也不便,但是樊建川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就这样定了下来。

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建馆前的准备工作,做设计、跑手续、筹钱等等。为此,樊建川把手中的资产变卖了很多。

待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施工了,时间已经到了2004年11月,樊建川想赶在2015年8月15日之前开馆,因为这一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仅剩9个多月的时间了,要在平地上建起一座博物馆,还要做好相应的陈列工作,这在大家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樊建川拿出他那股拼劲,立誓要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

接下来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忙最累的9个月。他在每一处的工地上都树立了一个倒计时的牌子,提醒大家时刻不能懈怠。

他自己,整天泡在工地上,紧盯工程进度,平均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累了就随便找个纸板躺那儿就睡。

最终,在8月15日之前,他们创造了奇迹,博物馆建起来了。

然后就是期待已久的开馆。首批建设了5个展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馆、抗日战俘馆。

开馆仪式上,樊建川正在发言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等他讲完话,雨就停住了,他的稿子上落满了雨点子。后来当他听说那天只有博物馆这一块下了雨,其他地方都没下时,他在稿子上写了四个字:苍天有眼。

民办博物馆都是自负盈亏,加上自身宣传力度也有限,生存起来非常困难。

建川博物馆也不例外,在刚开始的两三年,也曾陷入过危机。人流量非常少,最惨的一天连一张门票都没有卖出去。

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想自己掏钱买一张票,好歹也算开张了,但是被樊建川给阻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那时候,每天一睁开眼睛,樊建川脑子里都会浮现一串数字,员工的工资、社保、博物馆的各项运营费用,再看看博物馆里那稀稀疏疏的三两游客,樊建川的心都在滴血,甚至一度想过要放弃。

但是再苦再难,他都咬牙坚持过来了。他在员工大会上给大家说,在做好博物馆的场馆建设和陈列设计的同时,要把营销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无论如何,都要生存下去。

会后,大家分头积极行动,邀请各省市的旅行社代表来参观博物馆,还去不同的地方做“建川博物馆聚落旅游项目推介会”等等,情况慢慢好转起来。

然后他的博物馆也开始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博物馆终于走出了困境。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慕名而来,参观完都忍不住连连称赞。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日本有小学组织学生来参观他的博物馆。

2006年,王石来到了建川博物馆,在参观战俘馆时,他忍不住放声痛哭,他说参观了那么多的博物馆,这是第一个让他泪流不止的博物馆,他内心无比的感动、震撼。

还有姜文、冯小刚、陆川等大导演在筹拍电影之前,都会先到建川博物馆取经。

2008年5月,建川博物馆聚落被评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截止目前,建川博物馆每年盈利将近两千万元,每年参观者超过100万人次,博物馆估值80多亿。

在此后的这些年,樊建川又筹划了将近20个分馆,有国军抗战馆,知青馆、三寸金莲馆、大饥荒馆、汶川地震馆等等。

在他看来,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事件,都有其意义,这其中也有很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都值得被我们永远的珍藏和铭记。

他的梦想是建100个博物馆。如今,他已年过花甲,还一直在收藏文物和建博物馆的路上奔波着。

有一天,樊建川突然想到,要是哪天自己出了意外,他的博物馆该怎么办?这里面凝聚了自己那么多的心血,又承载着那么厚重的历史,一定不能有什么变故。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博物馆无偿地捐赠给国家。他相信政府肯定能守住这些博物馆的。

于是,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又咨询了律师相应的手续。2007年,樊建川在成都市蜀都公证处,正式立下遗赠,将自己几十年所收藏的文物以及博物馆无偿捐赠给成都市政府。

办完这件事之后,他立马就感觉到一身轻松。他终于可以放心了。

樊建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介平民,到一市之长,再到身家上亿的富豪,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以一己之力,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业,保留住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为此不惜倾尽家产,还负债累累。

他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记忆,我就要做一个敲钟人。

当今社会内卷严重,大家压力都很大,甚至还有一些人嚷嚷着要“躺平”。究其原因,是精神世界的匮乏。

不管是建川博物馆也好,战争电影也好,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带来了觉醒。

他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无数先烈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的我们,恰恰就生活在他们所希冀的盛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也希望大家在看过这些之后,能够停留片刻,去思考一下自己人生的意义。生而为人,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工作和挣钱。也希望我们在思考之后,都能够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更多的意义。这样的话,樊建川们所做的一切,就没有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