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临朐县寺头镇的山东晶冠食品有限公司将大宗山楂制品分门别类打包装箱,并陆续搬到货车上。这个装载近4吨山楂加工产品的集装箱,将从寺头镇运离,驶向天津海关,最终运往日本。

“接下来,我们差不多每月都能有20吨的出口量。”看着装满货物的货车渐渐驶离,总经理史兴林信心满满地说。

发出这批货物的山东晶冠食品有限公司,2021年9月正式投产开工,不到半年就面临新一轮疫情的严峻考验,因此,2022年的“第一单”,对该公司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外贸第一单,树立起了我们的信心。”史兴林告诉记者,今年,在县镇两级政府服务企业专员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克服人员、物流配套不齐的种种困难,所有员工全部上岗,上下齐动手进包装车间,目前已经接到马来西亚、上海、安徽、山西等地共计2700吨的订单,出口订单能占到所有订单的十分之一。

“多亏了服务企业专员!真的给我们办实事啊!”在史兴林不断的称赞声中,服务专班暖心贴心零距离服务的“暖企”行动和出实招办实事的“扶企”过程被一一讲述了出来。

记者了解到,早在公司决定入驻寺头镇时,该镇分管工业的负责人张跃奎作为服务企业专员,组织经发办、安环办等成立服务专班全程帮办,以“保姆式”服务全程跟进,拿土地、办手续、跑材料,创下了从首次洽谈到正式投产仅用时9个月的“寺头速度”。

“一方面,我们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依托企业,大大解决周边村落的山楂产能过剩问题。”张跃奎说。

据了解,寺头镇素有“红果小镇”之称,目前全镇共有山楂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山楂9万吨。虽然产量客观,但之前深加工企业仅有一家,深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延链扩链,也无法实现全镇山楂的就地转化。

“现在,我们主要从附近的蒋白村、两岭村等10余个村进行山楂收购,预计消化山楂1.2万吨,平均收购价格为3000元/吨,增加农民收入36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的种植信心。”史兴林说。

3月25日,临朐县寺头镇迎来了农产品的里程碑事件——山东亿佳食品有限公司流转北崔木村山楂树意向书正式签订。这标志着该镇的“山楂托管”发展模式正式破题。

“我们村现有优质山楂树150亩,第一批先流转70亩,每亩地租赁费1200元,由支部带领合作社5名村民管理实施,工时费按每人每年10000元计算,同时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左右”北崔木村村支部书记刘国元说。

张跃奎介绍说,该模式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出资,与农户签订土地和果树流转协议,将所流转土地和果树作为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运作标准化管理,同时村集体通过劳务输送等形式,参与生产基地经营管理,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村民致富,又为山楂产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步,我们将加快实施晶冠食品二期项目,在厂区南侧新建设1万吨山楂冷库1座、西侧新建10000平方米双层生产车间1座,进一步提升企业原材料贮存及加工能力,加速在全镇范围内推开‘山楂托管’发展模式。”张跃奎说。(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学莹 谭佃贵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