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科研新星”颜宁,总会让人忍不住扼腕惋惜。

不为别的,就为她曾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前脚离开清华大学,后脚就被美国聘为科学院士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痛心。

实在太可惜了。

作为国内学术大拿施一公最优秀的弟子之一,颜宁在其所研究的学术领域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很多人心中她是完全有能力成为中科院院士人选。

然而却因为种种原因,颜宁却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不成功,让人出乎意料。

讽刺的是,在国内成不了院士的她,转身离开后,却立马被美国聘为了科学院士。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造成如此局面?

一边是人才紧缺,另一边却又一次次将人才往外推,如此矛盾的现实,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颜宁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和很多出身寒门的学子一样,颜宁从小成绩优异,在学习上从不需要父母为之操心。

尤其是在高中,这个勤奋好学的姑娘,几乎每门课程都是满分。

颜宁的性格沉稳,思维缜密,在理科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老师的建议下,颜宁最终选择了理科。这也为她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几乎没有什么悬念,仿佛一路”开挂“的颜宁,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在清华大学,颜宁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施一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施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闫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在普林斯顿大学,颜宁仅用4年时间就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一般人要获得这个学位,那至少是需要7年。

学业有成的颜宁在导师施一公的带领下,很快就开始了对肿瘤发生和细胞凋零的分子调控机制领域的研究工作。

后来,在老师施一公的影响下。颜宁拒绝了美国那边的盛情挽留,毅然决然追随恩师回国。成为了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女博士生导师之一。

在清华大学,颜宁用了10年的时间,缔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其所带领的团队,历经万难,最终破解了世界级的生物学难题,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后来又在些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在这期间,颜宁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多达40余篇。其中有很多都被收录在向《自然》、《科学》、《细胞》等世界顶级期刊之上。

而颜宁更是被《自然》杂志评选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谁能想到,在学术上如日中天的颜宁竟会在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时被拒。

心灰意冷的颜宁,最终辞去了在清华大学的工作,重回普林斯顿大学,任终身讲席教授。不久之后又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那一段时间里,颜宁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

不少人感慨:如果能把颜宁留在国内,那她可以做出多大贡献啊?

当时就有不少人猜测,颜宁这是负气出走的。

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没成功,换着谁也会有心灰意冷的感觉。

在我国,院士绝对是科研工作者追求的天花板。代表的是科研能力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获得的至高荣誉。

可令人遗憾的是,不仅仅是颜宁在院士竞选中数次铩羽而归。就连科研水平极高的海归饶毅、施一公,也都没能当选,这其中的原因让人很是不解。

而一直敢说敢言的饶毅,对此也颇为不满,直言将不再参选。

后来饶毅还和施一公联合发文,抨击国内的科研现状,认为这样的学术风气势必会严重影响国内的学术发展。

被誉为“数学天才”的许晨阳,一位顶级的教授,在国外学有所成后回国工作了6年,也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又回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一个又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出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两个:

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

如何才能留得住这些顶尖的科学人才?

对于如何挽留科学人才?很多网友建议,要提高福利待遇,净化不良学术风气。

而如何才能培养更多的世界级顶尖人才?则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重英语而轻理化生。

想想看,一门外语却比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比重还要大,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

要知道,学好理科其实对于孩子未来的就业,和生活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能用得到的地方有很多。

而英语的学习,正如很多网友所说:一到毕业,连真正能够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学生都不多,因为大部分人都只是为了分数而在死记硬背。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教育部已经逐渐提高对理化生方面的教育比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的重要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常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