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这位曾写下许多精彩杂文,著有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的作家,于1997年4月11日早逝,年仅4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有那样重量的人,在一个春天的早上,没有惊动周围所有的人,就像一缕轻轻的风,很快就消融在被污染得越来越污浊的大气里,而他的那些文字,如同炬火穿越时间,至今依然耀眼。

桀骜不驯的王小波不同于大多数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在思想混沌的年代,王小波就像冲出黑暗的野兽,清醒,叛逆,坚韧,执着。

他曾经说过: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只能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早早洞察生命真谛的人,也会早早离开,留下我等愚人,继续在红尘中摸爬滚打。

王小波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但当其期望进入内地文坛体制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王小波在其小说集《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坦承:“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所以假如这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当归于所有帮助出版它的朋友们。”

而1997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为了王小波现象的开端。其作品被空前的传播和接受,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作品的发行量至21世纪仍为90年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作品对 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其杂文,其杂文在生前就曾经受到关注。评论界有把王小波热比作陈寅恪热之后,自由主义浪潮在中国的第二次勃兴。

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启迪着无数年轻人的心灵。

大家都想念着他的什么?

有人爱他清醒深刻的时代观察,有人爱他幽默犀利的文笔,或是“特立独行”的思考,以及文字背后不加掩饰的“真”……对一位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拿起书来阅读,你最喜欢王小波的哪部作品?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