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不”字的发音平仄判断,来自专栏学习群里一位朋友的提问。

每周会在专栏学习群内收集一些朋友的问题,在直播间里面进行解答。有些问题,讲过就讲过了,比如“无字救双拗”问题。这类知识在专栏中有详细叙述,只不过很多朋友在文字理解上,或者说我在文字表达上没有视频面对面讲解、理解来得顺畅,所以只是一种辅助理解,讲过就算。

有些问题是在专栏学习中没有提到的,但是又有一定的普适性,讲完之后,觉得可以总结下,成为文章发布出来,以备同样有此疑问的朋友阅读查找。

态度是交流的先决条件

这个“不”字的平仄,就属于这类问题,因此这里用文字整理下发出来,便于没有看过直播的朋友了解。

其实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老到被质疑我都不大愿意解释。

在讲解拗救的时候,曾经取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作为例子,因为“不”字判定为仄声,所以出句失替,而对句的“吹”字做了拗救。这是典型的对句拗救,但是有无数的人在那篇文章下嗤之以鼻——“不”字明明发第二声,属于阳平,哪里就出律了?小学就讲过“不”字在四声前读第二声,你小学没毕业吗?也好意思来讲诗?

对于那些人身攻击的人,在很多年前,我必然是怒而骂之,杀他个体无完肤的,不过现在不会了,我基本上一言不发——干扰他们的盲目自信,和他去争论,你自己也就变成了他们。

当然,我这里只是指那些人身攻击的没脑子的货,不包括对这个问题有疑惑,提出质疑的朋友。要不然怎么会在直播中详细解释,又怎么会有这篇文章?

我一再讲过,交流沟通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态度是精进的决定性因素。就算你全知全能,说得都对,你开口即脏,咱也没必要理你对不对。大路朝天,滚你自己那一边去吧。

交流群和学习群的群规中,有一条一直被谦谦君子们诟病,那就是“态度有问题,不管水平多高,一律滚cū”——很多朋友认为一个讲诗词的人,你怎么能这么粗俗?

那是你们没有面对过无耻又无知、因为无知而无耻得没有底线的人。这条规则,我已经是想了好久,用最温和的态度表达出来了。

言归正传。

“不”字的阳平发音为什么不影响它在古诗中的平仄判断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野火烧不尽”的“不”字,咱们说它是仄声,导致这一句失替出律,需要在对句做出拗救呢?

难道小学老师教我们的“不”字在四声前变调为阳平是不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你看,我说“不是”的时候,“不”字确实也是发“bú”,第二声,这是事实存在,不容否认的。

这是一种音韵学的现象,叫作“语流音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就是某些字的声调在语流中受到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语流音变的种类分为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几种,其变化是源于不同的语流情境引起的。这些现象是口语化的特征,也是方言在“书同文”统一下的个性保留。追根问底的话,还是音调值变化的发音合口性所引起的。

语流音变的发生,是不论语种、不论地域、不论民族,只要字词结构在发音中出现和口语不合的情况,就会发生,让口语的输出变得流利起来。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包括内容含义和发音含义。

也就是说,不论这个字变调成什么样子,都是属于特定语流下的特例,不会影响到它本身的发音标值。

而这些特定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就会被总结成为一种规律。这种规律的前提是什么?是发生这一特定语流的情境,但是这种情境多,不代表这个发音就是正确的。

在现代,“不”字只有一个发音,那就是“bù”,即使你去查询“不定”、“不去”的拼音标注,依然是“bùdìng”、“bùqù”,和“不许”、“不同”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读出来的时候,两个四声相连让发音变得古怪拗口,不利于语流通畅,才会导致音调发生改变,成为“búdìng”、“búqù”。而没有发生通顺阻碍的“不同”、“不许”则不会发生语流音变。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字就是一个四声字,虽然你念成第二声,这些产生流变的特例再多,也不代表“不”字的发音能够认定是“bú”——即使在新韵下,我们将“不”字认为平声,放在新格律诗的平声位置并没有偏差,但这也是一种语流音变下的妥协,不代表你就是正确的。

即使在格律诗中,还是得出现在后面那个字是四声的情况下是吧?

注意——语流音变只是特例,对语流音变的字妥协平仄认定,不过是格律要求不严格罢了,毕竟现在又不是唐朝,格律诗写得好就能当官。

要是高考还考格律诗,你看这会不会是个问题?你再多的狡辩也抵不过阅卷老师的一把叉。

“不”字能否平声入韵?

在新韵下,很多问题都宽松了,妥协了,那么在语流音变下,“不”字入平声韵不是问题。毕竟诗就是用来吟诵的,总归还是要读起来顺畅。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这是在新韵下,也就是在会产生流变的普通话环境下。

因此“野火烧不尽”不在这种允许范围之内——你怎么知道“不”字在唐音宋韵中会不会发生流变?如果会的话,为什么“不”字会是个多音字?会有本身的平声?

没错,“不”字在古韵中确实有入平声的发音,但是这和我们现在把流变后的读音归入新韵平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不”字在古代本来就有三个发音,这三个发音有差别,意思上的差别较小,但在写诗入韵的时候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重复一个要点,“不”字在今天日常只有一个发音“bù”,我们用它入平声是对新韵下语音流变的妥协

虽然有些地方会标注它另有一个读音“fǒu”,请问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我们写文章、说话的时候用“不”字来代替“否”?没有吧。偶尔在一些场合,人家问你意见的时候,你说“否”,不过就是借点古意来装腔作势,所以它的这个发音“fǒu”其实也只能归入古音。

而在古音中,或者我们平时能读到的文言文和诗词中,“不”有三种发音。

第一个,就是和现在的发音一样,“bù”。在当时是不是会发生语音流变我不确定,不过按照人的发音生理功能,应该也会有流变,也可能发“bú”。但是不论是否变调,它在韵书中属于入声字,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念,这里总是属于仄声。

随手举几个例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强知”——“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个,就是“fǒu”,与“否”字相通。大家看“否”字的结构,不就是口中说不嘛。但是口中说不,不一定是真不。所以才会有“知否,知否”,才有“可否”,“是否”这些带有疑惑性的组词。

“不”字这个发音出现最多的是在佛经、佛教用语中。如《少林寺》里面,大和尚为觉远点戒疤的时候,曾经问过一连串的“汝今能持否?”,其实就是“汝今能持不”的发音,但是当下电影字幕大多会用“否”字,所以算不得明证。不过《金刚经》中还有大段出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
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以思量
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经文出现了五个“不”字,前面四个都读“fǒu”,只有最后一个“不可思量”才读“bù”。

第三个发音,也就是“不”字入平声的关键所在。在表达未定的意思之时,它的发音为“fú”,属平水韵“十一尤”部,也就是说与“楼”、“秋”这些字是押韵的。

是不是感觉很奇特?

这种发音的使用在唐前和唐诗中是大量存在的。其实个人以为,很可能是在唱经的影响下(具体见音韵学发展),这就是“不”字在表达疑问“fǒu”,也就是第二种发音时的变调。既和平时使用的“否”做出区别,又利于格律安排——在表达“bù”的时候入了仄声,那么就安排一个平声发音,有利于诗歌的韵字安排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仅仅是猜测,但是创作变化,不就是这么一脉相承而发生突变的嘛。

想想看,还有没有这种将实词变调的更适合方式,来表达否定、疑问的意思呢?不要说“吗”、“呢”这些虚词,它们本身没有否定、疑问的意思。在字词精炼的古诗创作中,这类虚词完全没有发展空间。而“不”字就不一样了,可以明确表达出字义来,所以用在诗词中,为了格律、吟唱创造一个发音的变调,有何不可?

咱们新韵下可以向语流音变妥协,古人就不能向改变唱腔妥协?要不然多音字都从哪里来的呢?

这种发音虽然现在基本没有了,是因为社会越来越精细化,多音字的使用越来越少,像这种会让表达出现理解难度的字,都随着文言文的下台而消失了。

不过古诗中例子很多。非常明显的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诗句,出自白居易的《答卜者》:

病眼昏似夜,衰鬓飒如秋。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
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卜非他故,人间无所求。

这诗非常有意思,但是讲诗不是今天重点。我们看第六句和第七句,两个“不”字紧邻,正好鲜明地突出了这两个发音的不同。“问我决疑不”,处在第六句,是肯定要和全诗押韵的,所以必然是发“fú”音,与“秋、休、求”同押“十一尤”部。

“不卜非他故”则是很明显的否定意思,就是正常发音“bù”,而且即便从今天来读,“不卜”也不会发生语音流变。

和此类似的还有陶渊明的“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等等大量诗句,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总的来说,在古诗中,当“不”字出现在句尾,不是读“fǒu”,就是读“fú”,至于具体读什么,就要考虑入韵的问题了。

这是一种为了吟诵出现的多音字变化,当然也可能在韵部总结之时,由方言收集入官方韵书中,有些地方本来就读第二声也未可知。

这其中的变化,来源,就是语言学专家的事情。咱们赏析古诗,知道“不”字的三个发音,知道在不同情况下,能够平仄变化入韵,知道如何处理,就足够了。

只要不傻傻地因为普通话语音流变,就认为“不”字会有“bú”这个发音,倒过来把唐宋诗中的“不”字平仄乱入,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了。

这真不是小学老师会跟你讲的问题。

所以你知道“不”字发阳平,没有什么好嘚瑟的。

因为这是错的。

顺便说一下,“阴平、阳平”的概念是到了元朝之后才有的,别拿去套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