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曹操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袁绍投入精兵十万、战马万匹,誓要一举消灭曹操,而据《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曹操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此数字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是,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不争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更糟糕的是,在官渡之战的后方(第二)战场汝南,曹操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原来,袁绍为了增加与曹操对决的胜算,早就派遣使者招诱许都以南诸郡背叛曹操。刘表率先响应袁绍的号召,并派人策动诸州各郡,共同反曹,当时除了阳安郡之外,豫州诸郡都已经同意投靠袁绍。

随后,在官渡之战陷入僵持的关键时刻,汝南黄巾军刘辟等人公开起兵响应袁绍。袁绍决定抓住机会,在汝南开辟第二战场,从南往北进攻许都,与官渡主战场的袁军遥相呼应,以迫使曹操陷入首尾受敌的不利局面。于是,袁绍派刘备率兵进入汝南,让他联合刘辟等人进攻许都。

汝南郡是袁绍的老家,早在刘辟起事前,当地的官吏就已经与袁绍暗通款曲。而本地豪强也纷纷自立,脱离曹操任命太守的管理。另外,袁氏的众多门生、宾客分布在汝南各县,在他们的策反下,汝南郡反叛曹操的苗头愈演愈烈。

可见,刘备在汝南拥有了地利(袁绍老家)、人和(反叛曹操的苗头愈演愈烈)这两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常来说,就算他不能拿下许都,也会给许都形成巨大威胁,使身在官渡前线的曹操分心,从而达到策应袁绍的战略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一开始也确实势如破竹,很快就推进到了距离许县仅70多(汉)里的隐疆县。然而,此后风云突变,曹仁强势出击,大败刘备、刘辟联军。刘备被迫返回袁绍处,而曹仁则一鼓作气,帮助满宠、李通等人在汝南郡平叛,将汝南郡的反叛势力悉数消灭。至此,袁绍南北夹攻许都的希望破灭。

说到这里,问题出来了:刘备在汝南拥有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为什么无法完成牵制曹操的任务,替袁绍分忧呢?

据史书记载,对于这个问题,曹仁的看法可谓是一针见血。

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三国志·曹仁传》

曹仁向曹操进言:“许都以南各郡县之所以背叛,一是因为袁绍势大,二是因为刘备兵临城下,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自保,只好背叛,这是正常现象。”“但刘备与袁绍的士兵还在磨合期,尚未形成战斗力,可以一击即破。”曹仁接着说道。

曹仁所说的确是事实,不过,刘备绝非泛泛之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呢?事实上,除了曹仁所说的原因之外,刘备兵败汝南,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首先,袁绍不完全信任刘备,不放权,导致刘备没有军队的指挥权。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袁绍是“使刘备助辟”,而不是“使刘辟助备”,也就是说,刘辟实际上是刘备的上司。此举使刘备的个人能力无从发挥,而刘辟则不具备与曹仁对抗的能力,所以,失败当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许都以南诸县虽然大多响应袁绍, 但是,阳安都尉李通、朗陵县长赵俨却拒绝叛曹,同时,时任汝南太守是酷吏满宠,他铁腕平叛。他们有效牵制住刘备,为曹仁最终击败刘备创造了机会。

综上所述,袁绍不信任刘备,同时刘备与袁绍的军队磨合不足,以及李通等人拒绝响应袁绍这三点,就是刘备在拥有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仍兵败汝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