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庞眉书客

简介:和光同尘,修器藏身;与时舒卷,无畏浮沉!

公元930年,一道紫电青光落在平安京的清凉殿内,数名公卿官员或死或伤,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人们都说这是菅原道真的怨灵化作了雷神,在皇城鸣冤报仇,此后道真也就成了日本人供奉的雷神。

说起菅原道真,那是讨论日本汉学时,绝对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因此他在日本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学问之神。而汉学在日本的影响,也随着他在日本政坛的起落而兴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菅原道真像

平安时代初期的日本,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不管是法律条文、官员书信、朝廷政令甚至史书,都是用汉字书写。

菅原道真自幼好学,就像他在自己的《菅家文草》里写的那样:“朋交绝言笑,妻子废亲习”,说自己为了读书,甚至放弃了与朋友、妻儿享乐的时光。或许也正因如此,他对汉家典籍常有独到的见解。凭着自己对汉学的精通,道真在继承祖传官位“文章博士”的同时,也兼任多种要职。

不仅如此,菅原道真的诗歌也是相当出彩,当时的宇多天皇也经常拜读他的诗歌。据说宇多天皇听说他的床头总是放着一本《白氏文集》后,曾笑着对他说:“爱卿可以将《白氏文集》扔在一边了,你的诗不比白居易差。”正是出于对他才华的欣赏,宇多天皇才决定重用他,用他来牵制当时的外戚,藤原氏,让49岁的菅原道真登上了“参议”之位(相当于今天日本的国务大臣)。道真当政时,日本不仅学汉文、用汉字、仿唐制,甚至还以汉字写成了诸多经典,他的《菅家文草》以及他参与编纂的《日本三代实录》就是其中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三代实录》原文

然而凡事盛极则衰,正当菅原道真身居高位,准备进行国政改革之时,他的仕途以及他所推崇的汉文化,却迎来了两个重大的打击。

首先是藤原家族的长子藤原时平,凭借家族权势也身居参议一职。虽然时平对道真并无敌意,甚至对博学干练的道真颇为敬重,但他在文化偏好上却与道真截然相反,道真推崇汉字,爱写汉诗,时平则喜欢平假名,擅长和歌。

其次是公元894年,日本为了应对财政危机,振兴国家,准备再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新的知识与经验。然而道真在唐朝留学僧的书信中得知,长安兵乱已长达十年(此时距朱温灭唐仅13年),于是不得不放弃遣唐使计划。而唐朝的衰落,也使得汉字的国际影响力下降。

在无法借鉴唐朝先进经验的情况下,菅原道真决定尝试自己摸索改革之路,但道真的税收改革触及了贵族利益,遭到贵族的反感,被逐出了平安京,此后贵族们便重新拥戴藤原时平作为官员首领。

出于对国家的考虑,时平延续了道真的改革,作为权倾朝野的藤原家的嫡长子,面对来自贵族的阻力,时平自然比道真更有威慑力。然而任何改革都需要官员推行,平安时代初期的制度都是仿唐制,官员也都是汉学出生的亲唐派,因此他们并不赞成改变现有制度。

为了不步菅原道真的后尘,藤原时平召集文人学者,用平假名编撰《古今和歌集》,用这本书来证明平假名的作用不输汉字,改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依赖,让官员们意识到“不是非学中国不可”,从而使他们接受对仿照中国建立的制度进行改革。当然,他也确实成功了。

《古今和歌集》日文原版

最终道真的政策虽然得以沿用,但他本人却被流放至太宰府,最终死在贬谪之地,也难怪有人说他化作了怨灵。而在他死后,一边是唐朝内乱,汉字的国际地位下降;一边是假名文学逐渐兴起,平假名国内地位上升。一升一降之间,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开始兴盛,此后中国文化虽然也一直影响着日本,但再也没有像他在世时那样,在日本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了。

参考资料:

NHK《转动历史的时刻平假名革命~孕育和风文化的古今和歌集》

井上清著《日本历史》第六章“贵族政治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