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系列项目落户西咸新区。根据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生产等深化务实合作。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领域行业龙头的三一集团,如今加投西咸,带来的还是“智能制造中心”“全球研发中心”这样既包含研发又有制造的“两链”融合项目,这对于秦创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秦创原这样的平台上,三一也会收获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秦创原总窗口,像三一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不在少数,而同时也正在不断生长出诸多本土科技型企业,加之服务于科研转化的专业机构,创新“风暴”席卷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XI'AN

一花开,引来百花香

时至今日,秦创原设立已有一年之余,而如何评价秦创原这一年的建设成效?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即: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色聚集了哪些企业实现了多少科研成果的转化

任何一个由政府主导提出的发展规划,政策的支撑力度、平台的服务态度是最能体现其建设决心的。

秦创原的建设,就是陕西省、西安市,以及总窗口西咸新区三级合力拿出的“杀手锏”。

过去一年,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梳理凝练省级70条政策包并制定相应配套细则;在市级42条政策包的基础上,会同西安市编制支持总窗口9条专项政策;制定发布了新区优化营商环境18条、宜居环境10条、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较为完善的秦创原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对于上述支持政策的落实,也投入了空前的兑现力度和速度。2021年以来,秦创原平台打通了省、市、新区三级政策兑现通道,目前已兑现政策资金2.69亿元惠及总窗口科技企业1087家。

打好了扶持政策的地基,各大企业也就嗅香而来。

西咸新区去年已先后落户了包括中国电子、农发行、航天771所在内的10多家央企数十家省属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创维、瀚海氢能、顶象科技等20多家知名民企项目。

今年一季度,西咸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过860亿元。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行业500强企业3家

与此同时,不少陕西本土科创企业通过秦创原总窗口成功上市,诸多种子项目在秦创原孵化成型,推动行业技术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西咸新区新引入科技型企业760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家,同力重工作为首批企业登陆北交所。

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正在向西咸新区聚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世界级优秀企业扎根于此,而从秦创原总窗口,也将走出世界级的本土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好了地基,埋下了种子,开春之际自然会嗅得花香。

第三个评价维度——创新成果转化,是推动城市产业发生质变的重要一环,也是长期以来陕西需要突破的桎梏。

秦创原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春种基金”为例,作为高校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支持200余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种子项目,出资承诺达2.4亿

经过一年的建设,在“科创中国”试点建设评价体系中,西咸新区取得了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

可以说,秦创原已然实现“一花开,引来百花香!”

XI'AN

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聚集

秦创原能够如此之快的见效成势,龙头企业在其中的带动作用自然功不可没。它们带来了产业、资金、岗位,也带来了技术、人才、合作的需求。

此次与三一集团达成的合作,带来65亿元的投资,进行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系列项目的建设。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100亿元、年纳税约6亿元,秦创原三一全球研发中心将拥有约3000研发人员规模。

而三一集团此前在西咸新区落地的三一西安产业园系列项目,2018年11月签约;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四季度产业园一期实现投产。

如此高效的项目落地速度,已然证明了秦创原总窗口的营商效率。从生产到研发,三一集团的二度投资也再度表明,一个项目背后可能带动的是一条产业链的聚集。

这样的例子,在秦创原里也不胜枚举。

陕西本土企业秦川集团创新基地完成项目签约秦创原后,数控机床产业链上的陕西固高研究院、固镁科技、万威刀具等也纷纷签约。这对于陕西提振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的“数控机床产业链”的产业升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秦川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教授团队在西咸新区设立机床创新研究院,就齿轮磨床性能提升作为小切口突破,对标国际一流产品,开展样机研制工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头国企批量入驻,为秦创原总窗口铺垫产业基础,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签约落地。同时,又释放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合作机会,这些需求能够渗透到中小型科创企业发展之中。加之金融、法律、人力等各类科创服务持续导入,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正在向西咸新区聚集,省、市和西咸新区相继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这也为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厚植土壤。

XI'AN

技术孵化加速补齐产业链

随着国内产业体系的逐渐完整,一个全新产业链的异军突起越来越难。当前产业发展呈现出生产链条延长和生产环节细化的特点。而这,仅靠大企业不足全面顾及到每一个环节。拥有创新技术,精细打磨产业链单一环节的精专特新企业,就成为补链、延链的主要角色。

而随着秦创原平台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也顺势调整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招商方案,这样的新型招商模式,特别适用于从高校走出的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补足产业链短板。

例如秦创原春种基金第001号项目,借助西咸新区总窗口的平台优势,仅用4个月,项目就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成果转化

尤其对于这样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来说,科研技术上他们是专家,但是产业化运营就没那么擅长。

秦创原所做的,就是解人之所难。

引进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梳理上下游链条梳理,打通从原材料生产到设计研发,再到市场推广的整条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解决科创类初创公司头疼的融资问题……

春种基金第001号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研发成果的转化,就得益于秦创原在财政资金利用上的创新尝试。

一是种子项目批量申报。不仅省去了项目逐个对接洽谈的复杂流程,也通过各单位科研负责部门排除有隐患的种子项目,确保春种基金投资的高效与风险可控。

二是基金出资流程简化。对于通过基金投资决策的项目,只要项目负责人书面承诺在资金到位后半年内获得项目相关技术成果的授权,两年内将技术成果注入项目公司,春种基金即可出资。

这样大胆的模式创新,不仅缩短了基金出资流程,也有效解决了高校与科研院所支持种子项目发展所面临的国资监管与审计难题。

为了更深度的挖掘陕西科教资源的研发实力,西咸新区组建了40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深入高校院所、企业单位,深度挖掘科转项目信息,已对接西交大、西工大、西电等14所高校及中电科39所等7家科研院所梳理优质科研成果800余项

仅西安交通大学就有70余项技术成果依托秦创原转化,其中依托64项技术成果在陕成立了科技企业。

像“春种基金”这样的科创金融支撑,有14支,总规模近60亿元,覆盖了种子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链条全周期投资体系。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推动下,科技人才、风投资金、科创企业、配套政策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要素资源汇集,构建出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成熟科创系统,这也将成为陕西从科教大省迈向科技创新强省的一大步,创新桎梏也将迎风而破。

XI'AN

推动秦创原总窗口再优化、再提升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资源,以高校院所及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创新资源……这些在秦创原建设中至关重要。

一年时间,秦创原建设逐步推进,实现了从“0”到“1”的探索过程,总窗口的形态也逐渐清晰。

而创新发展这条路没有终点,起步或许容易,把路走远、走宽并不简单,陕西、西安的科创实力,也远未完全释放。

未来的路如何走?日前,西咸新区对于下一步推动总窗口建设定下了目标:

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从载体、政策、资本等方面系统发力,今年内新建成投用科创载体500万平米以上、兑现政策资金3亿元以上,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

进一步加速“三器”建设。紧盯全省重点产业链和新区12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三器”示范区,今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落户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50个以上。

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好17项秦创原改革任务,特别是依托省级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切实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力度,探索秦创原机制、形成秦创原模式。

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加强与省直部门、各地市、省属国企、高校院所的对接,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产业合作,加速创新资源向总窗口聚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创原上,创新东风正起。一年之前,“秦创原”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破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继续前进,是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使命,也是看好秦创原建设的大众的期待。笃定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及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推动秦创原总窗口再优化、再提升,向着三大目标深入迈进,让更多创新成果,在这里播种、发芽、开花、结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