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唐高宗驾崩到武则天让位的21年间,武则天任用过70多位宰相,大多为一代名臣良相,其中著名的有李昭德、魏元忠、苏良嗣、张柬之、姚崇、宋璟,还有狄仁杰等人。

唐朝的宰相为什么这么多?

唐朝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度,在实际的官职当中并没有“宰相”这样的官名。即使在唐朝后期出现了“丞相”的官职,但其地位与我们所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皇帝所设立的宰相制度一般由多位“宰相”组成政务参谋班底,很少在长时期内只任用一位,当然也有例外,魏征就是个例外,但在时间上也不超一年。

比如在唐高祖时期有十二位宰相,其中还包括了皇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其余大多出自关陇集团贵族,如裴寂、萧瑀、窦威、窦抗、杨恭仁、刘文静等人。

到了唐太宗时期,虽然继承了高祖时期的仍以关陇集团贵族为核心的做法,但又有所变化。太宗时期共有宰相二十八位,高祖时期的仅占到六位,且在位时间都不长。还有七位新贵仍出自关陇集团,如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李靖、侯君集、杨师道、高士廉,但在这些人中,如长孙无忌、杜如晦、高士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务处理能力。

除此之外,太宗还启用了一批来自山东地区的非贵族高门出身的官员,以及南朝的名臣之后,比如房玄龄、魏征、温彦博、张亮、马周、崔仁师等人,还有南朝名臣之后,如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等人。

从唐太宗在宰相人员的配置上,可以看出,李世民将决策与立法、行政并重,同时注重军事人才的选用,关键在保持关陇贵族为核心的基础上,保持了与一般官吏之间的平衡。

到了高宗时期,宰相的构成人选相对比较复杂,一是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影响,比如高宗初期边疆形势吃紧,宰相中出将入相和以相为将的情况也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则是成员班底与唐初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由贵族和庶民出身的两部分官员组成,同时科举出身的成员也增多。

三则是自打高宗废王立武(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之后,关陇贵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对于唐朝之后宰相人员的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则是武则天参政后,逐步在有意更改着宰相人员的配置,改变着朝臣中政治力量的对比,为自己的后期总揽大权做着准备,宰相成员逐步以文士为主。

到了武则天时期,宰相的任免和配置,情况则更加复杂,他们的命运更加飘摇不定。

为什么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命不长?

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掌控全局的目标,所面临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宰相的安排乃至他们的生死。

从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发生了徐敬业叛乱事件,之后裴炎被杀,刘景先等被贬。武则天自称圣母神皇后,摆出了称帝的架势,各派反对势力也异常活跃。在此期间,武则天为了压制各种反对她的力量,开始最大限度的打击对她称帝不满的人,大开杀戒,宰相也不例外。

从垂拱四年九月到载初元年十一月的两年时间里,担任宰相的十三人中,骞味道、张光辅、魏玄同、裴居道、范履冰等五人被杀,韦待价、韦方质二人被流放,苏良嗣和王本立罢相后不久也死去。

到武则天称帝后,原来的宰相班底除了武承嗣、武攸宁两名内侄外,只剩下了岑长倩和邢文伟了。然而这些人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远见卓识,也缺少实际的从政经验,武则天提拔他们完全是为了改唐为周的需要。

而当她坐上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她又开始向那些急功近利、只会拍马屁的宰相开刀了。比如宗秦客、邢文伟、史务滋、傅游艺等人。

由此可见,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随着武则天的政治目标而不断变化,变动相当频繁。为了掌权和称帝的需要,宰相可以是一种工具。当政治斗争尖锐复杂时,她甚至把自己内侄搬出来挡刀。而一旦形势趋于稳定时,那些没有能力的宰相又会被无情的撤换掉。

当她的政治统治趋于稳定时,她也特别注重启用杰出的人才,比如狄仁杰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狄仁杰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狄仁杰的特殊之处

武则天是一个行走在天平两端的人物,在她的当政时期,为了稳定局势,解决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她不断起用学识之士,如文学之士刘祎之、韦思谦,才能之士魏玄同、魏元忠,以及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李昭德、姚崇、狄仁杰等。

狄仁杰的父祖均为高官,祖父狄孝绪,做过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当过夔州长史。但他当官不是依靠家族的力量,而是凭实力。他从小热爱读书,后以明经中举,明经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科目之一。之后从地方官做起,在高宗时期历任过大理丞、度支郎中,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

我们知道狄仁杰断案很神,在他任掌握刑狱的大理丞时期,处理刑狱,公正果断,效率极高。一年时间里处理了一万七千人的案子,且公平合法,没有一人上诉申冤。

狄仁杰的正义感不因权贵打半点折扣,不论面对高宗还是武皇,秉公执法永远是他办案的宗旨。

有一年,左威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二人因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被狄仁杰判了免官,但高宗非要将二人定为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狄仁杰不卑不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为二人开脱,免除死罪,流放岭南。

武则天当政之初,依靠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贬杀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杀了许多唐宗室皇戚,并且幽禁了自己儿子,重用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这些行为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强烈不满。

于是,先后有人起兵造反。公元684年,柳州司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尽管人数一度发展到十几万人,但还是被镇压了下去。公元688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又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同样因武力悬殊而惨遭失败。

当时武则天为了惩治李贞余党,不惜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狄仁杰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为此密奏武则天,认为这些人仅仅是受牵累,并非存心要作乱。最终他说服了武则天,宽赦了这些人,将其流放到了丰州。

因此,狄仁杰赢得了以德政闻名的口碑。

但狄仁杰当了武则天的宰相之后,并非一帆风顺,还是遭到了酷吏来俊臣的诬告,以造反的罪名被下了大狱。虽然最后以他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但还是被贬为彭泽县令。

但狄仁杰不因个人境遇的悲喜而放弃自己的为官之道,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正因他的原则性很强,不久又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在任魏州刺史时,他大胆放老百姓了城耕作,而契丹人慑于狄仁杰的威名,再不敢轻易冒犯,不战自退。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第二次做了宰相,之后他为李唐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说服了武则天将天下归还了李唐,最终确定了立李显为太子。

此外,狄仁杰为相,善于举贤任能,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有的后来当了宰相,如姚崇成为唐玄宗时有名的宰相,甚至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也是他举荐的。

由此可见,狄仁杰以他的正义感和忠心赤胆赢得了高宗和武则天的信任。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狄仁杰崛起的时间正好处于武则天的皇位趋于稳定的时机,正处于结束酷吏恐怖政治步入正轨的时候,因此,狄仁杰任宰相时的政治环境已没有武则天前期时那么恶劣,这也使得狄仁杰得到了发挥其政治才能的机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综上所述,多重因素造就了狄仁杰的善终,有外部环境亦有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