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80年代日本对世界计算机市场广泛进攻取得的主要成就:到80年代末,日本已控制了自己的国内市场。IBM原来在世界上到处是天字第一号,80年代初在日本也还是天字第一号,而现在却退到富士通和日本电气之后,屈居第三位了。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日本的计算机生产厂获得了强劲的突破。它们主要依靠办公与电子机器公司向其伙伴公司出售产品。

这些伙伴公司则将日本的计算机用自己的商标转卖。80年代末一批这样的伙伴公司落入日本手中:如美国的阿姆戴尔公同、美国半导体公司的计算机子公司以及英国的ICL公司等。在计算机市场上,日本人把IBM公司的份额从80年代初的三分之二压到80年代末的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超级电脑市场,单一产品公司克雷研究公司孤军面对富土通、日本电气和日立这三个资金雄厚的电子康采恩集团,到80年代末日本人在技术方面正在超过克雷研究公司。在软件技术方面,虽然美国人继续保持优势,但日本人却在第五代计算机项目上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捞回了一些地盘,他们在模糊逻辑这一重要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过去,他们在从轿车到日用电器的这些硬件生产领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今天他们又投入巨大的力量来进行试验,使软件产品在所谓的“软件工厂”中标准化,并能以最佳的质量进行柔性大批量生产。在这方面,他们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按照软件工厂设计方案工作的日本程序编制人员在80年代末就编制出比美国程序编制人员多70%的源代码扫描行,即每人每年12447行,而美国人为7290行。

日本的程序误差率每1000行为1.96,美国的误差率为4.44。日本人的成就也可从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厂排行榜的变化中看出。1990年富士通第一次把数据设备公司从计算机生产厂销售额排行榜中长期位居的第二位上挤了下去,连日本公司也超过了数据设备公司。1991年排行世界15家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厂中有6家是日本公司,6家是美国公司和3家欧洲公司。

当富士通及其子公司,日本电气公司及其他日本公司强劲发展的同时,IBM、优利公司和欧洲的全部三家公司的销售额却在一路下滑。然而尽管取得了所有这些成就,日本人在计算机领域并没有达到他们80年代在所有其他进攻阵地上达到的成就:名列前茅。

相反,90年代初美国人仍然继续控制着世界计算机市场。据统计,1991年他们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相反日本的计算产厂所占的份额只有27%,而且大部分是在国内市场获得的。与半导体、视听电子工业、机床和电信通信终端不同,美国计算机工业的堡垒顶住了日本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90年代它还能顶得住吗?这是许多美国人在90年代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中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描述美国占世界市场62%的份额掩盖了真相,该数字包括了日本0EM计算机,美国生产厂是将其用自己的商标转售的。尤其是其中也包含了所有日本的组件和周边设备,它们是日本人和增多的其他亚洲人,如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向美国计算机制造供的。

美国计算机中50%的半导体来自日本,许多其他元件情况也同样如此。例如,1978年世界上全部软盘的66%确实还是由美国公司生产的,而10年之后的1988年仅占4%。特别是在由美国生产厂出售的个人电脑中,除微处理器外,几乎没有任何一种部件不是由日本或其他亚洲供货商提供的。

日本在机打印、扫描仪一类周边设备方面的优势同样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有周边设备的70%在80年代末均是由日本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公司依赖日本供货商的事实也说明了为何1989年美国已沦为一个计算机和计算机部件的纯进口国,为何美国在这一领域对日本出现了60亿美元的逆差。

美国曾流行一种忧心忡忡的论调,说80年代计算机市场的重点已从大型系统转向了个人电脑。早在80年代末,个人电脑已成为最大的市场部分,90年代这一发展将进一步加速,而且会完全落到日本人手里,因为个人电脑是高质量元件的大批量生产,价格便宜,而这正是日本人的强项。

另一个趋势似乎也将有利于日本人,个人电脑将愈变愈小。除个人电脑外,80年代末又出现了便携式个人电脑、折叠式更小的笔记本式电脑,90年代还可能会出现电脑手机、掌上电脑。而日本人在最小型电脑加工的微型化技术方面胜过世界所有生产厂家。因此,苹果公司便将其笔记本式电脑移到日本生产。

结语

日本还控制了最小型电脑的关键元件:电池,特别是超薄屏幕,并能为折叠式和笔记本式电脑生产带有个别控制像点量的液晶屏幕,90年代初这已被日本垄断了。这就是说,使美国人稍感欣慰的62%市场份额让人们忽视了90年代初日本人已牢牢控制了计算机硬件市场这一事实。美国人占优势的是个人电脑用的设计密集型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以90年代到来的决战将是美国软件技术方面优势与日本硬件技术方面优势的对抗。哪方会胜出一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