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房出了问题,谁有责任?

曾有人这么总结,主要怪两方:一是地产商,一是预售制。

前者是房屋工程的枢纽,后者是导致房地产市场畸形的真正缘由。尤其在预售制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大搞高周转模式,连拿地、建房甚至回款都要讲究周期,这期间又不断拉高整个行业的负债杠杆,导致房地产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尾大不掉。

楼市逐渐企稳,房企加大力度购置土地。全国多地频频爆发“地王”,有单价、有总价,有今年的,也有史上最高的,在这股热潮的助推下,全国的卖地收入超过了历史同期。据中原地产数据,截至目前,40个一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额已达2.79万亿,较去年同期的2.41万亿元同比上涨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近岁末,不仅开发商拿地热情下降,“破产潮”也在加速

今年已经有403家房产企业发布破产公告,其中大多是中小房企。而在去年就有近530家房企破产,显然照这个速度,今年的破产家数只会增不会少。可重点是,如果破产的这些公司,只是小房企倒也罢了,毕竟空壳公司太多,房企破产实属正常。但是,房企宣告破产,购房者也跟着遭殃。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以A股三季度营业收入600亿元以下的79家中小型房企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其中有41家房企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而业绩下滑超过30%的房企达到了17家。至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短期事件是一个因素,但更多的是企业自身。随着生存压力渐大,亏损成为普遍问题,有的房企甚至面临近十年来的亏损高峰。

403家房企破产“爆雷”,表面上看是房企的生存困局,但实际上,购房者也被一点一点拖下水。要知道,现在市场卖的90%都是期房,一旦开发商破产“爆雷”,就会产生蝴蝶效应,搞不好还会收不到房,让多年积蓄打了水漂。毕竟,钱房两空的现象,都不是大家想见到的。

房企破产、营收下滑,正在施工的房屋,必然会“停工”

不要小看停工的体量,国金证券曾发布研报:近年来房市新开工面积持续增长,而竣工面积却持续下滑,且施工较为疲软,房企因为资金不足、房价被限等因素积累了大量的停工面积。同时,根据测算,企业累计的净停工面积已经有22亿平米,约占施工面积的2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年房价高涨,从房企的角度来看,就是房子盖得越快,钱就赚的越多。那几年,房地产一片暴利,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开发商不断涌现。做了开发商,无论民间借贷、开发贷,还是明股实债、发债借钱,所有能融资的手段都要用上,只要房子能达到预售门槛就行,销售中心漂亮些,顾问高端些,小区放在那里慢慢盖就行。

在开发商的高周转助推下,楼市形成了一整套看似稳固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当中,房企高杠杆拿地盖房,是房价上涨的源头,而购房者加杠杆买房,则是让房价继续涨的推手。要知道,过去20年来,之所以房价涨势如此凶猛,跟供小于求脱不了关系,但是大家要清楚,但凡是商品,价格波动就必然要遵循“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房子当然也是一样。

试想想,如今从地市到县城,哪怕是人口稍微多点的乡镇,县城,能盖的房子,能接盘的购房者,都已经剩下不多了。出现这种情况,是地产商过度开发、楼市金融化惹的祸,而且“供过于求”是迟早的事。

为了逆转楼市供求关系,国家2条“铁腕”新规,整顿楼市过度金融化的乱象

1、设置硬性指标,限制地产商的融资渠道

在8月份的时候,重点房企进京集体开了个会,高层根据负债率给房企规定了三道红线,根据踩线的数量,房企被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并以此来限制地产商的融资规模。即便没踩线,每年可增加的负债率只有15%。

重点是,新政将于2021年起在全行业全面实施,并力争让房企在三年内完成降负债的目标。如果说成交量是“水”,那么银行、信托这些能“借到钱”的地方,就是房地产的“粮仓”。供过于求、三道红线新政,可以说楼市直接“断水断粮”了,这在年销售16万亿的市场里,没几家公司能顶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决定房价的最大“购买力”消失,多地推进现房销售

此前,中信建投证券发布数据,无论施工面积、销售额还是销售面积,几百个地市和县城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所占的比例,都达到了60%以上。也就是说,决定房价位置的,并非是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才是最大变量。不仅如此,2014年启动的棚改货币化,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棚改进入最后一年,也意味着中小城市的购买力已经懈怠,慢慢消失。明白了这个前提,对购房者来说,市场已经转换为买方市场。政策方面,针对房企的销售端也在持续收紧。

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另一方面,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深度老龄化离我们越来越近。正因为如此,过去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楼市虚火太盛,涌入市场的投资资金过多,才造成这样的调控局势,当然,早被董明珠说中了。

一直以来,董明珠从不掩饰对楼市的防备心。上半年时她还说:金融投资和房地产很暴利,但是我就是不搞,因为利润来的太快了,把我们的心都搞浮躁了,回来拧螺丝钉才赚多少钱?

房说君有话说,把心搞浮躁了,这句话跟央媒经济参考报的表态如出一辙。文章认为:房地产与金融是天然的孪生关系,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还是个人购置房产,都很难离开房地产金融的支持。但是,金融运行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如果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就很容易让房地产偏离“住”的属性,某种程度上成为房价炒作的助推器。

很明显,央媒的表态是在吹风,跟层出不穷,极具针对性的“打压”相呼应。要去金融化,必然要从债务、资金端入手,只有让高价房、高周转楼盘减少,房价才能回归平稳,进而释放购房者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