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猛犸姑娘
每晚八点半 陪你看世间
这个清明节,就在沸沸扬扬的疫情中过去了。
4月4日一天,内地就新增了1.6万例感染病例。
疫情发展令人揪心。
我这几天频繁想到几位逝者。
他们都没有感染新冠,却都因新冠而死。
在疫情中的清明节,他们是不该被忘记的人。
今天,我想写一写他们的故事。
01
“爸爸没气息了,但手臂还是热的。”
1月2日。疫情中的西安。
网上出现一条焦急的求助信息:
“我爸突发心脏病,但好多医院不接诊。”
“核酸报告什么都有,说我们是中风险地区,就是拒收。”
“求大家帮忙!”
之后的两次更新,让人心碎:
“此刻是晚上11:40,正在手术,情况不明。”
“耽误太久,抢救失败,我没有爸爸了……”
求助的姑娘叫王欣。
她父亲61岁,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一直没有出门做过核酸。
虽然所有家人都有绿码、有核酸报告。
可医院始终要求病人做核酸,等结果阴性才能收治。
于是,一个61岁的老人,从感觉心脏不舒服,到最后推进手术室,折腾了八九个小时。
王欣说,抢救之前,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还吵了一架。
医生:他核酸阴性,咋不安排抢救呢?
护士:他是中风险地区,我们这是不能接收的,他要去xx医院。
医生:人都已经成这个样子了,核酸又是阴性的,还不抢救吗?
护士:你要抢救的话,出了问题你担责任……
凌晨,人被推出来,已经全无气息。
王欣一下子就崩溃了。
在回家的救护车上,她掀开父亲头顶的布,摸了摸手臂,“还是热的”。
那一瞬间,她不相信她没有爸爸了。
一家人折腾了十几个小时,换来这么一个结果。
而她接触的所有人,都说自己在尽职责,每一个人都说没有问题。
那么有问题的,又是谁?
02
“手机的主人,再也不会接电话了。”
今年1月,河南也遭遇了一波疫情。
1月6日一早,周口抗疫工作人员的隔离酒店, 一部手机响个不停。
手机的主人,是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主任王新华。
平时,打给他的电话总是响两声就接了,这天却一直没人接。
因为他已因过度疲劳,于凌晨猝死。
几天前,55岁的王新华心疼一个120驾驶员太辛苦,决定替他工作:
“回家看看孩子,这次我替你。”
疫情期间,急救中心的任务很多。
1月3日,从下午5点开始,王新华跟同事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整夜奔忙。
他们在3个村往返8次,在医院往返12次。
之后两天,他又马不停蹄地安排工作、调度车辆,一直没休息。
“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好好休息休息。”他说。
可是工作没忙完,1月6日凌晨,他永远地倒下了。
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不知道他的心里,有没有遗憾。
03
“鞋套都没来及脱,人就没了”
他的故事,我之前写过。
单之友,是河南周口马铺镇的一位乡村医生。
自从河南疫情反复,他就投身到抗疫一线,连续干了一个多月。
53岁的他,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核酸检测,常常工作到凌晨。
1月27号下午,单之友去张小桥自然村,上门做核酸。
他感觉很不舒服。
于是躺到广场的一张椅子上,想缓解一下。
儿子说,当时他已经难受得面目狰狞了。
实在没缓过来,单之友只得回了家。
刚脱下防护服,连鞋套都没来得及摘,人就倒下了。
忙活了一辈子,就这么走了。
单医生出殡那天,村民们都自发到场,送了他最后一程。
04
“他走了,我们都不敢相信。”
2月,广西新发疫情。
河池市东兰县,54岁的黄相人,在隔离点值班。
他是个退伍老兵,在家乡县城,干了一辈子基层干部。
他说自己人高马大有力气,“是干重活累活的料。”
很多村民对他的评价是“勤快,总到贫困户家走访,还拿自己的钱给孤寡老人买东西”。
自从去年12月广西出现疫情,他就在县里的集中隔离点值守。
2月9日上午,连续值班的第三天,黄相人突然头晕、呕吐。
急救、手术,都没能救回他的命。
3天后,他去世了。
噩耗传来,同事们都不敢相信,难以接受。
他离去十多天后,办公桌上的东西依然摆放整齐,一切都没有变动。
同事们想给他留着,“就像他只是去住院了”。
05
“孩子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这个事件,很多人应该都知道。
3月11日,吉林长春。
4岁的女童小婉君,因为喉炎,被家长带到了县医院的儿科。
14:21,儿科医生看了一下,说是五官科的病。
他们赶紧去了四楼的五官科。
可医生说要有核酸阴性报告,才能治疗。
15:07,家长带着孩子做完核酸,被通知先去一楼的过渡病房,等结果。
在过渡病房里,孩子越来越难受。
家长请护士紧急处理一下,护士说需要医生先开药才行。
孩子又被抱去了四楼,医生开了药,让去一楼吊水。
吊水的过程中,小婉君开始发烧,又被要求立刻去发热门诊。
路上,孩子一直哭喊,浑身难受。
在发热门诊走完流程,孩子又回到过渡病房……
几番折腾,小婉君撑不住了,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十分钟后,她抢救无果,被宣布死亡。
在医院求诊的两个多小时里,这个4岁的女童,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折腾,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救治。
医院后来也承认,“接诊时间的确过长”。
这背后的问题,希望得到重视。
06
“被自己工作的医院拒之门外”
3月23号晚上7点,上海东方医院的护士周盛妮,在家里哮喘发作。
她按经验,给自己喷了药、打了针,可还是觉得喘不上气。
叫不到120,家属就赶紧开车带她去了医院。
可是因为疫情封控,连问了几家医院,都说急诊关了、无法抢救。
最让人痛心的是,连她自己的工作单位东方医院,也没能收留她。
最后,家人只好带着周盛妮,驱车10公里,去了仁济医院急救。
但是太晚了,人已经不行了。
后来上海东方医院做了说明:当时急诊部正在进行环境采样和消毒,所以暂时关闭了。
其实国家卫健委说过很多次了:
对急危重症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别是不得以有没有核酸检测的结果为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
是啊,其实很多病,比新冠更急,更可怕。
我们千方百计防新冠,本身也是为了保护生命。
不能本末倒置啊。
07
还有很多
像这样的遗憾,还有很多。
1月4日,云南耿马县。
一位在边境防疫的民警赵志龙,因劳累过度而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牺牲,才49岁。
他留给同事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没事,能坚持住,等交了班再去医院。”
1月4日,西安。
一位怀孕8个月出现不适的孕妇,因为核酸报告超过4小时,不被允许进入医院就诊。
坐等两小时后,她大出血,流产了。
那个未出生的孩子,再也没机会来看看这个世界。
2月4日,天津。
社区民警乔良,在疫情防控中突发心脏病。
大年三十还在巡逻的他,在正月初四离开了,54岁。
3月5日,黑龙江大庆。
48岁的王晓冬,在高速公路卡口执行疫情防控任务时,突发心血管疾病,经抢救无效牺牲。
那天,他检查车辆785台、核查人员1342人、移交275人。
胸口疼得蹲在地上的时候,他说挺一挺就没事儿了。
”卡点本来就人少,任务还重,我不能走。”
3月13日,吉林长春。
高级工程师孙勇,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6小时,滴水未进。
11点半,他因为过度劳累突发不适,被送入了急诊。
6个小时后,他心脏病发,抢救无效离世,才39岁。
3月20日,山东威海。
42岁的博导医生白晓卉,倒在了抗疫一线。
她出生在农村,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长,特别爱帮助人。
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辗转在前线支援。
“我希望能换回原来的隔离服,那说明疫情已经结束了。”
可惜,这一天,她没有等到。
4月2日, 上海。
松江一个小区的物业经理奚健,因心脏骤停,倒在了岗位上。
小区封控,每天要清倒生活垃圾、配合核酸检测、水电维修、巡查外来人员……
在连续值班的巨量工作下,他没能挺住。
“大家都很痛心,很可惜,像一个好朋友突然走了。”
08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心情很沉。
疫情以来,新冠病毒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麻烦。
而且,我们面前根本没有完美的选项。
拼力防住它,会死人。
放任不管它,更会死人。
两年多时间,全球已经有600多万人死于新冠。
相当于一个小国家,或者一个大城市的全部人口。
而真实死亡数据,肯定比统计数据要高得多。
值得庆幸的是,武汉疫情后,因为我们的严防死守,很少有国人死于新冠肺炎了。
但新冠不死人,防控死人,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流行病专家曾光说:
“我就听说,有些地方新冠病人没有死,但我们的人累死了。
拼消耗,拼人们不睡觉,连续超负荷地工作。
我不赞成这样,应该是讲究科学防疫。”
科学防疫,就是努力保护好尽量多的人。
不管是大白,还是百姓。
不管是新冠患者,还是其他病患。
国家的原则,是“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防控效果”。
现在很多人关注的还是“最大的效果”。
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如何付出“最小的代价”了。
如何既防范好病毒,又避免做出不必要的牺牲,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紧迫命题。
很难,但应该思考。
因为有一些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