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尽管顶着潮水一般的骂名,《月球陨落》还是如期在国内上映。作为曾经执导过《独立日》《98哥斯拉》《后天》《2012》等众多知名科幻电影的导演,罗兰·艾默瑞奇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蹂躏地球,这次还玩出了新花样,人家要把月亮砸到地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别人怎么说,笔者还是很享受观看《月球陨落》的过程,无论叙事节奏和特效都让它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有时候这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影片把我们的月亮描述成一颗包裹着白矮星的戴森球,虽然这只是科学幻想,但实际上“中空月球理论”在西方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假说,一直被许多“阴谋论”支持者看作政府掩盖真相的直接证据,笔者今天就一一展开这些论据,真伪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月球起源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的原因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比较主流的观点有“同源说”“分裂说”两种。前者是指月球和地球诞生自同一个原生吸积盘,日后逐渐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双星系统。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与月球的相对比例这么大(超过了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卫星系统的大小比例),但是不能解释地月系统那么高的角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裂说则是指大约45亿年前,原生地球可能遭到某个天体的撞击,炸裂出的物质进入环地轨道之后,经由吸积而形成现在的月球。这个假说可以解释很多地月系统的怪异现象,比如高角动量以及月球的同步自转(永远一面朝向地球),所以目前主流比较倾向于分裂说。

当然,“分裂说”还有一些衍生假说,比如大碰撞之后可能同时产生了两颗卫星。一颗月球,另一颗则是直径约1000公里的较小天体,然后经过数千万年,两颗卫星缓慢相撞之后合二为一,这可以解释月球一面地势平坦而另一面起伏不平的原因。

而且经过对阿波罗登月带回的土壤样本的精确分析,月壤同位素特征与地球岩石基本吻合,也进一步佐证了月球起源自地球这一基本判断,但是这同时也催生出了当前中空月球的假说。

证据1:密度

月球密度低于地球这一事实被认为是中空月球理论的有力支持。月球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3.3克,而地球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5.5克(也就是说月球的半径超过了地球的四分之一,而质量却不到八十分之一)。如果先前对于月球起源自地球的理论成立,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月球的密度低这么多,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在月球内部可能存在大量空间,才形成了现在的密度差异,这也是中空月球理论第一次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

证据2:月面震动

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完成月球表面的既定任务之后,在返回阶段按照指令故意将登月舱的上升段坠毁在月球表面,这项任务意在测试安装在月球地表上的月震仪的灵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ASA在之后的报告中声称接收到的数据令人震惊,月球“像铃铛一样”响了将近一个小时。虽然有地质学家认为月球行星地层的结构、类型和密度不同,可能导致航天器上升段这样的小型物体坠毁而引发一场浅层的地震,但是这并不能说服众人,多年前的中空月球理论刚好可以解释这场诡异的长时间震颤,所以这个理论又重新流行开来。

证据3:撞击坑

1970年,苏联科学院的迈克尔·瓦辛(Michael Vasin)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Alexander Shcherbakov)又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假说,月球只是在表层覆盖着岩石材质,实际上在地表下还有着更加坚硬的金属外壳。

支撑他们的论据来自苏联宇航局对月球表面撞击坑的研究,人们通常认为那些坑洞的形成来自陨石的撞击(月球缺乏大气层的保护导致陨石会毫无阻碍地撞击月球地表,这些撞击大多发生在40亿年前,被称为“大轰炸时期”),不同大小的陨石所释放的能量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发现那些大型陨石坑的底部都太浅并且过于平坦,有些甚至还有轻微的隆起,据此推断月球的表层土壤之下应该还存在更坚硬的地质结构。

证据4:完美日食

这个理论最先由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提出,他认为日全食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完全是来自天文学上的“意外”:月亮大到足以完全遮蔽太阳,以至于出现一个短暂的夜幕。而之所以能够出现“完美”日食,主要因为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刚好也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这一点也在电影中提到过)。

当然,阿西莫夫只是提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不涉及到任何科学上的认定,不过他的观察还是被不少“阴谋论者”拿来当成中空月球假说的又一个证据,而且他们进一步认定,月球之所以那么“完美”,原因在于它根本就是一个人造物体,而非自然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到这里中空月球假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证据链相互支撑,虽然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承认,但是在西方一直都有大量的拥趸。不知道各位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欢迎给我留言,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