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上世界著名的文学巨匠,而他除了在文学上的突出才华之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然而郭沫若每次给人题字后都会引发世人很大的争议,但是书法大师却力挺郭沫若的书法水平,并放话说道:郭沫若的书法只要去街上看一看中国银行就够了。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今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郭沫若的书法成长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出生于商贾之家,但是家人都非常重视对郭沫若的培养和教育,对读书也十分重视。

郭沫若的母亲便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在五岁时,他便开始在母亲的启蒙教育之下,开始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除了家中良好的教育环境,郭沫若小时候生活的家乡环境也十分优美,既有气势磅礴的高山,又有风景如画的河流。

这样的成长环境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以后的创作生活,培育了他高雅敏感的性格和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

后来郭沫若进入学堂,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让自小已经有了良好积累的他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而到了中学之后,郭沫若接受的是中西混合式的教育,在学校老师的影响之下,郭沫若开始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为了练习强健的笔力, 他经常会将自己的手臂悬起来运笔写字, 锻炼自己手腕的力量。

当练习有了一定的成效之后,他便开始追求字的潇洒飘逸,他临摹了苏东坡、魏碑和欧阳询等大家的书法,在书法方面有了自己的一番造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对于书法方面上的成就除了年幼时便开始的勤加练习,还与后来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有关系。

五四运动时期,那个时期封建旧思想被极力打压,大量新思想涌入,但是却没有形成有制度有体系的一套新的文化制度。

这就使得当时的文人和学者都处于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极度拉扯之中,这其中的苦闷和矛盾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消除的。

郭沫若作为其中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避免陷入到这样的困局当中,为了摆脱心中的苦闷,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将自己对于当前形势的不满和困惑都诉诸于手中的笔,落成了纸上的字。

他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和民族文化的混乱凝聚到了一起,也体现在郭沫若的文字上。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到日本进修,并旅居在日本近十年 ,在此期间郭沫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古文字,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通过对于文字的解读理清了背后的历史观念,并以史为镜,来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梳理了我国文字和书法的演变进程,建构了自己关于古文字的学术体系,促进我国书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后来 郭沫若回国后弃笔从戎 ,但是每逢心情悲愤时,还是会选择用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惆怅,他将诗文与书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大气蓬勃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人生和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以往积累的在学术和书法上的成就也让郭沫若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他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在书法领域中深耕,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愈发精进。

郭沫若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了书法的创作当中,自身的书写风格也愈发的鲜明。

郭沫若的书法陷入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像传统的书法那样讲求含蓄、追求不漏锋芒, 郭沫若的书法更追求随意潇洒、表露自身的心境,肆意潇洒地运笔,展现自己的笔锋。

这一时期的郭沫若自身也始终处于精神高度昂扬的状态,那时写的字也正是郭沫若精神状态的一种体现。

书法的格局十分大气,能够给观赏的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随着郭沫若在书法创作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也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老年时的郭沫若依然坚持着书法创作,但是这时的书法艺术明显的也表现出了深沉和苍老的意味,由此能够明显的看出书法艺术是能够非常突出的展示创作者的心境和经历的。

郭沫若的字体浑圆大气,十分适合用来题字 ,而郭沫若本人也十分热情,兴到浓时喜欢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因此全国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郭沫若的墨宝。

但是随着郭沫若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名不副实的传言也逐渐在人群之中散播,而随着媒体的大肆宣扬,这些传言变得更为真实,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加广泛。

而郭沫若本人的形象就在这种宣传之下逐渐变得丑恶起来,人们认为虽然郭沫若的才华是不容否定的,但是他的人品却是有问题的,相比之下,才华可能显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就是因为社会大众对于郭沫若的这种偏见,使得郭沫若自身原有的成就和才华都遭到了质疑,而以往郭沫若为各种名胜古迹或是社会部门所提的字就成为了打击攻击的目标。

郭沫若曾经给山东博物馆题写的字因为艺术创作而变形 ,大众很难清晰明了的一眼就看出“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因此一些人便不怀好意的传言说郭沫若的书法水平非常糟糕,还给郭沫若安上了诸多莫须有的帽子。

而且这件事情随着媒体的炒作和网络传播愈演愈烈,不仅对山东博物馆造成了恶劣影响,还将郭沫若的书法贬低的一文不值。

而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是从郭沫若为山东博物馆题词时截取的一部分,经过放大变形自然很难认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由于题词时更注重内容上的表达,对于书法并没有过多的讲究,因此就肆意挥洒笔墨著称,没想到如今却被拿来成为攻击郭沫若的一个把柄。

虽然这件事情有郭沫若自身的原因,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就此认定郭沫若的书法水平不过尔尔,这一看法着实是对郭沫若的贬低。

郭沫若为各个国家机构题的字很多,包括 “故宫博物馆”“中国银行”等都是郭沫若所题的字 ,而且还广受一众书法家的好评。

当时为中国银行题字时,郭沫若是经过反复思考琢磨、练习了 无数次之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银行的题字。

这四个字在整体上更加偏向积极向上,既彰显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常上乘的书法作品。

饶是如此,也有一部分人会鸡蛋里面挑骨头,认为郭沫若的字结构差,笔力也并不沉稳,艺术水平并不高。

启功先生对郭沫若的支持

郭沫若所面对的质疑不断,也有一部分学者和书法家出面替他打抱不平。

启功先生就曾经公开发言说: 只要到大街上看一看到处挂着的中国银行的牌子就知道郭沫若的书法如何 ,只有郭沫若才能写得出这样的字来。

启功先生也是书法大家,还是雍正的第九世孙 ,他不仅在绘画作词上有很大的成就,还自创了“启功体”的文字被世人所认可,而这样知名的书法家对郭沫若书法的高度认可,应该是最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了。

当世人对郭沫若的书法进行大肆攻击的时候,又可曾想到郭沫若其实并不是专攻于书法的,他只是因为兴趣广泛,所以涉足了很多领域,但是这并没有淹没掉郭沫若在书法上的突出才华,他依然创作出了很多的惊世佳作。

郭沫若本人的人品好坏,时间自然会给我们答案,至于在作品上的评价也是无可厚非的,是每一个文字创作者亦或是书法家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而且每个人对作品的评判标准不同,有人喜欢自然会有人嫌弃,一个人活着是一个作品都做不到使每一个人都感到真正的满意,众口难调,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尽自己的全力创作出不愧于自己的作品出来。

世人总是喜欢去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物,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真相如何,也很喜欢看别人出丑,看名人身上的丑闻。

我们不了解真实的郭沫若究竟是什么样的,宁可去相信媒体提供给我们的不知真假的新闻和煽动性的评论,也不愿意仔细鉴赏郭沫若本人真正的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经历过很多的事情,我们很难用单纯的好和坏来评价他,他的书法作品水准也不是一直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之上。

但当这件事被有心之人利用之后,煽动大众对其进行批判,让郭沫若平白遭受了诸多非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可能会挖掘出越来越多过往的事情,也有可能任其湮没在历史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作为大众不能忘记的就是自己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保持一颗明辨是非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