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是立足于中国着眼于世界,基于历史基本轨迹得出的判断。若是我们将研究对象从世界缩小到中国,时间轴线从百年拉长到千年,或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翻开历史,从炎黄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到夏商周三代的方国分封时代,再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余年的大一统王朝时代,及至近现代之中国,泱泱大国,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有序。
在这有序的传承之中,也隐藏着一条变革的脉络,大概每1000年左右的时间,便会有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堪称革命般的社会运动,我将其称之为千年革命,夏禹的家天下、汤武革命、秦汉革命、唐宋革命、乃至近代以来中国的新时代大革命便是隐藏这一条脉络线之上。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朋友们好,今天咱们继续用中国视角解读世界历史,本文由青衫弹史(微信公众号:青衫弹史)独家原创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喜欢的朋友,麻烦动动小手指,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谢谢~
千年之变
01 家天下
夏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个词,她不仅仅是《左传》中“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的夏,更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最开始的称呼诸夏的夏,更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国名,是多少儒家学者崇尚的三代之治的起始时期。
夏朝,虽然尚未被证实,但是我们相信一定有着这样的一个王朝,将中国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带向组织更严密的国家时代,这个朝代或许不叫夏,也或许有着其他国名,但这个朝代就实实在在地承担起了中国第一场社会变革的重任,也是中国千年革命的开端。
神话时代
当人类走出大森林,面对自然界的诸多威胁时,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有着共同信仰的部落,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男人捕猎女人采集,所得食物归部落所有,过着最原始的公有制生活。
各个部落之间或是结盟,或是兼并,最终形成实力超群的大部落组成的联盟,黄帝部落兼并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成为联盟首领,便是这种历史的反应,黄帝的联盟首领不仅仅是天下之主,也是诸夏民族的族长,承担着壮大诸夏民族、稳定天下秩序的重任,首领之位在大部落之间推举产生,我们称之为禅让制。
时间来到舜统治后期,大禹治水过程中走遍中原四边,统筹整合了各个松散的部落,同时通过对三苗之地的征讨,建立起直属于大禹的军事力量,大禹的部落实力与个人威望急剧增长,所以大禹才能打破原有的部落藩篱,加强了各族群之间的联系,天下划分为九州,实现了划区管理,另外根据各地物产情况,建立了税赋制度,分封朝贡体系的雏形出现。
大禹所推行的制度使得松散的部落联盟向着组织紧密的国家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大禹所在的部落优先获得最多的好处,因此实力远超其他部落,甚至有了生杀予夺的实力,这种超强的实力保证了大禹死后,夏启可以子承父位,直接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王朝。
夏朝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世袭王朝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组织严密的国家体制诞生,更是公有制为主的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王朝时代转变,伴随而来的是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大变革。
这就是千年革命的第一变,公天下变家天下!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
公天下变家天下
02 汤武革命
西方有着千年的罗马帝国,日本有着万世一系的菊花王朝,而中国的王朝却逃不脱300年的王朝周期律,这背后根源便出在这场汤武革命。
所谓汤武革命,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朝代更迭大事件,商代夏、周代商,打破了国王永定的传统,也打破了王朝世袭的惯例,开启了中国王朝更迭的序幕,商汤借助天命解释商的正义性,所以汤武革命也重新定义了所谓的天命观,《易经》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政者无能之时,人民有着揭竿而起的权力和义务,重新组建国家的使命。
所以当西方社会沾沾自喜地谈论着血统之时,我们却不屑一顾,这背后的文化自信便是汤武革命赋予中华民族易代更新的使命感。
商汤
虽然汤武革命由商汤发起,但是千年革命这场大变革却是出现在西周初年,原因在于武王分封和周公制礼这两个大事上。
周国本是商王朝下属的小邦,以小邦而成大国,骤然获得权势,也就意味着周无法完全统治广阔的商朝故地,那要怎么办呢?武王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怀柔天下,将灭商战争中的有功之臣以及周王室分封到各地镇守,上承天命的周天子坐镇京畿,由此天下诸侯贵族构成一种拟亲缘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一套更为严密的宗法贵族体系。
在地方上有着国野之分,国人之间基于血统认同彼此聚合,共同对野人进行基于地域关系上的统治管理。如果说夏商两朝还是基于部落式的联盟统治,那么周朝已然摆脱了地域和血脉条件上限制,通过分封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张疆域,再通过周公制定的一整套礼仪制度确保分封宗法制度的传承有序,假以时日,新获封的领土必将成为诸夏文化体系中的一份子。
这就是千年革命的第二场变革,汤武革命!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
西周初期局势
03 秦汉革命
欧洲总面积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相当,然而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却是散装的诸国,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试图统一欧洲却是纷纷折戟沉沙,为何两个同样大小的地域,却是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生态?这一切的背后便是源自于这场秦汉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
春秋时期的中国,在周天子的分封之下,分为大大小小数百个诸侯国,根据《荀子·儒效》记载“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71国这还只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此后历代周天子均有加封,可以说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的国家数量绝不亚于如今的欧洲国家总数。
虽然这些诸侯国都是诸夏民族,然而却是被戎狄蛮夷所包围分割,以吴国为例,本为姬姓诸侯国,传至吴王寿梦时方才始通中国,此前的吴国一直过着断发文身的野蛮人生活,可想而知其他诸侯国亦是如此,长此以来,如此中国必将成为如欧洲那般。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废诸侯而置郡县,一统天下权归中央,从政治上实现中国核心版图的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从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大一统,
始皇帝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蛋糕,政治平衡被打破,靠着始皇帝威望勉强维持的帝国在始皇帝驾崩之际也陷入到四分五裂之中,四年的楚汉之争,出身沛县的小亭长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秦始皇动漫形象
相比较于出身楚国贵族的项羽,刘邦很自然地接过始皇帝制定的体系,汉承秦制,并且刘邦很聪明地采用进二退一的方式实现与旧贵族的妥协,关中的核心地区坚决推行郡县制,而关东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地带则是分封诸侯,这种分配方式保证了七国之乱时汉帝国中央的稳定,可以从容地调集重兵围剿进而奠定胜局,及至汉武帝即位后,在推恩令的阳谋之下,诸侯国实力被无限的压制,郡县制逐渐普及全国。
与此同时,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杂糅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家学派,确立思想上的大一统,也奠定了经学在中国思想界的长期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铁骑牛耕的全面推广,井田制崩溃,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全面占据上风,人身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社会阶级的主要矛盾也从奴隶贵族转向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男耕女织
这就是千年革命中的第三场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得到大一统,自此汉民族确定了核心文化疆域,中华大地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其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具体来说,春秋末期开始的诸子百家应该也算上,百家争鸣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可谓是中国的第一场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形成的思想晕染了中国思想界的底色,是此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根基所在。
这股思潮在始皇帝统一六国时达到高潮,开始全方面的社会改革,最终完成了汉武帝时期,甚至说余波可能漫延到王莽的新朝,改革变成激烈的社会实践。
所以说千年革命中的第三场大变革,时间点我认为确定在公元前221年是相对合适点,这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之年,标志着中国自此迈入帝国时代。
大一统王朝
04 唐宋革命
唐宋变革论,最初由日本京都学派学者提出,这里借用一下对方的部分观点。
汉武帝时期的汉匈大战,崛起了一批军功贵族集团,随后这批军功贵族逐渐演化成为豪门,昭宣之后,汉帝国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豪族的压制,伴随着东汉王朝的建立,世家大族蔚然成风,并且成为左右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正式步入豪族社会。
这种豪门贵族式的政治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而稳固,并且在两晋时期达到高潮,等到隋唐时期,关陇门阀掌握皇权、关东的五宗七姓则掌握地方权力,共同瓜分了隋唐两大帝国的绝大部分权力,为了对抗日益膨胀的地方势力,隋唐时期正式引入科举制,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撬动权力的封锁。
进击吧!科举!
等到唐末,黄巢起义清洗了关陇门阀的最后残余势力、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之乱如割韭菜般将世家豪门凋零,双方的联合绞杀下世家豪门的根基动摇,再也无力维持政治上的权威,也就孕育了唐宋革命的社会环境。
唐宋之交,印刷术造纸术的改良,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大批出身寒门的读书人开始活跃在政坛之上,带来思想上的碰撞,儒家开始从经学转向理学。与此同时,科举制的完善,世家豪门彻底没落,文官官僚体系步入成熟阶段。
伴随着这种政治上的成熟,民间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市民阶层崛起带来丰富的市井文化,中华文化从只有世族才能玩得起的阳春白雪下沉到平民阶层也能参与的下里巴人,文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延申,陈寅恪大师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诚哉斯言!
这就是千年革命中的第四场大变革,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之时。
清河上河图局部
05 新时代革命
发端于北宋的理学,经过元朝的认证,明朝的强化,已然成为官方显学。然而宋明之间时间跨度近600年之久,理学早已僵化,已然无法为国家治理提供动力。
在明朝晚期,新的社会思潮开始酝酿,丘濬的实学、王阳明的心学、罗王的气学等等思想学派纷纷提出济世救民的主张,最终在明末三大家身上得到集大成,然而在明清易代这样的重大社会危机面前,思想启蒙运动被迫中断,随着清王朝内部的思想压制、文字狱的大兴,整个社会思想界被压制,社会如一潭死水。
打破这种思想枷锁的是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力量,出身汉族的大臣从自家的故纸堆中找出明代思想家的学说,吹去上面的灰尘,擦了擦上面的字迹,重新起个新名字,直接拿来就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背后固然有着不少西方的思想,同样也有着明代思想家的影子,甚至可以追溯到更远的百家争鸣时代。
辛亥革命
西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社会造成激烈的冲突,封建帝制的统治根基动摇,社会在内忧外患之中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大革命的浪潮已然来袭。
这就是千年革命中的第五场大变革,时间点取在公元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这场大变革还是正在进行时。
这场大变革,在政治上将中国从古代有限的平民政治带入现代平民政治体制之中,长期以来束缚在人民身上的压迫被推翻,人身自有得到保障,社会得到大发展,在思想上,已然僵化的儒家思想束缚被打破,各种新思潮在激烈的碰撞之中,尚未形成新的大一统学派。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千年大变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将会新的时代高峰的发展机遇所在!
开国大典
06 终章
历史不是永恒不变的单一结构,也不是毫无规律地乱动,中国历史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规律,中华文明在自我意识与自我存在中反复均衡,中间或有反复,但始终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其动力来源于王朝集权秩序与内部自生秩序之间的博弈,所谓的王朝集权秩序,源自于中央朝廷自上而下对国家的总体控制力量。所谓自生秩序源自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带来的进步力量,它要求着王朝统治阶层做出相应的改变,并且与之配套的思想发生适应性变革,很多时候是一些有识之士率先发生这种社会的细微变化,在他们的呼吁下出现一群关注的人群,带动思想上的勃发,伴随社会变化的加剧引发思想运动,最终触发从政治开始的大变革。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个很形象的比喻,社会生产要素也就是大循环的底层结构比作历史长河的河床,将集权秩序比作奔涌不息的河水,河水不断的冲击着河床,改变其形态却也受到河床的制约。当河床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改向,河水也必须跟着进行转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千年革命,这是隐藏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之中的大循环,当然大循环之下也是有着很多的小循环,涉及到国体的变更乃至国家治理方案的调整,一旦到了这种大循环之际,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内核必须得到重建,进而引发统治阶层的根本性变化,新的力量出现在政治舞台,引领新的时代潮流。
守护种花家
一般来说,引发千年革命这种大变革的初始力量,大多数来自于人口数量增长到某个临界点、人口分布在地理上的空间变化使得某一方势力增长达到临界点,再或者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力的变化,人口和技术的临界变化引入新的经济要素,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基于新要素的新平衡得已建立,国家再度陷入到另一段千年革命的大循环之中。
本文由青衫弹史(微信公众号:青衫弹史)原创,全文5300字,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枢纽:3000年的中国》